精神科临床路径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药物剂量调节: (1)遵循个体化原则。原则上在治疗开始后的一周内将所选用的药物剂量快速增至推荐的有效治疗剂量。症状控制后的巩固治疗期,原则上应继续维持急性期的有效治疗剂量,巩固疗效,避免症状复发或病情反复。对于使用剂量较大的患者,在完成快速综合治疗方案,病情稳定后,确定最佳有效剂量。 (2)碳酸锂的常规剂量一般在500~1500mg/日以内,应以锂盐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血锂浓度(0.4~1.2mmol/L)作为调整剂量和判断锂中毒的依据。 (3)双相抑郁发作病情稳定后,应适时停用抗抑郁药物,以免引发药源性转相或循环加速。 (4)凡采用药物联合治疗已取得预期疗效、需要减药或停药时,应首先缓慢减低或渐停非心境稳定剂,继续以心境稳定剂进行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九)出院标准 1. 双相躁狂发作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分与基线相比,减分率≥50% 2. 双相抑郁发作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与基线相比,减分率≥50% 3. 双相混合发作与双相快速循环发作同时使用YMRS和HAMD-17量表评分,总减分率与基线相比应≥50% 4. 自知力开始恢复 5. 配合医疗护理,生活能自理(病前生活不能自理者除外) 6. 能主动或被动依从服药,患者家属能积极配合实施继续治疗方案 (十)变异原因及分析 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住院期间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既往合并有其他精神或躯体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病性障碍可能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我院精神科临床路径工作表单 临床路径的起源 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人均医疗费用上涨到1710美元,较60年代增加了20多倍。美国政府为了遏止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趋势和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以法律的形式实行了以诊断相关分类为付款基础的定额预付款制(DRGs-PPS) 1990年,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医院选择了DRGs中的某些病种,在住院期间按照预定的诊疗计划开展诊疗工作,既可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和节约费用,又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此种模式提出后受到了美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后来人们将这种模式称为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 临床路径流程 临床路径包含以下内容或执行流程: - 疾病的治疗进度表 - 完成各项检查及治疗项目的时间、流程 - 治疗目标 - 有关的治疗计划和预后目标的调整 - 有效的监控组织与程序 执行内容 具体执行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 病历及病程记录 - 以日为单位的各种医疗活动多学科记录 - 治疗护理及相关医疗执行人员执行相关医疗活动后签字栏 - 变异记录表 - 特殊协议内容 临床路径的内容应不断更新,与疾病的最新治疗标准或指南保持一致 该模式允许治疗方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整 变异分析与记录 临床路径准入标准 患者 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 护理人员下发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医疗计划 护理人员执行医疗计划,并协助做好变异监测 临床路径退出标准 部分退出临床路径 依据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分析变异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 卫计委对精神科临床路径工作的要求 2009年12月8日,卫生部明确提出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于2010年正式启动。 最初公布的22个专业的临床路径方案并未包含精神科。 卫生部于2012年11月16日公布了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症等5个重性精神病病种的临床路径。 2011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医院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患者,达到入组率不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不低于70%的目标。 我院精神科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简介 我院精神科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 我院精神科自2010年起即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2010年已成立了完整的临床路径管理组织 我院精神科自2010年起制定了五个病种的临床路径方案及相应的工作表单:急性精神分裂症样精神障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首发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躁狂发作)。 2013年初,以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方案为基础,结合我院精神科的临床诊疗实践及既往临床路径工作经验,修改、制定了我院新的精神科临床路径方案,并依据制定好的新方案重新修订了临床路径工作表单。 2013年上半年将我院精神科的临床路径方案、工作表单、诊疗工作内容整合到了我院电子病历系统及医生工作站中,实现了临床路径工作的电子化管理,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