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传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境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传道”
“环境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传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高等教育中“传道”主要指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授业”主要指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授。“解惑”主要指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传道”在这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关系到我们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只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传道”,而忽视了专业课程中的“传道”;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授业”与“解惑”,而对“传道”元素挖掘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探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学概论”教学中的“传道”的必要性
“环境学概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程,扎实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除此之外,本课程更注重指导学生对周围实际环境问题的关注,注重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正确的环境政策法制观、环境道德理论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价值以及权利。大学生群体是对环境问题最为关注的人群,而且大学生群体担负着一个国家未来建设者的使命,其环境意识、法制观念等的培养和提高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为此,笔者在“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授的同时注意“传道”,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以及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强化其环保意识。
二、“环境学概论”教学中的“传道”渗透
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学中始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把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维护人类生存基础作为人类道德准则,把人类道德观念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则使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排放,由此导致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的产生,此道德伦理观愈来愈多地受到人们的批判和反思。在谈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被损害”一节时可以加强学生这种道德观念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案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内外在价值的重要性,深切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人文精神表现为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以及关切人的命运,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高度重视人类遗留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肯定。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人类星球”、“环境与人”等纪录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命运的深刻关系,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关怀意识。
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的培养
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具备了科学的基础知识,但缺乏相应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在讲解主要污染物氟化物时,提醒学生天然饮用水中含有少量的氟对人体是有益的,尤其有助于防止儿童龋齿,但由于氟有一定的毒性,假如长时间摄入高剂量的氟,有可能导致神经性疾病、内分泌系统功能失常甚至癌症之类的后果,因此为防止龋齿而摄入氟的方式很有讲究,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体会到“过犹不及”的哲理。再如讲解臭氧时,可培养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从臭氧的性质来看,它既可助人又会害人,它既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由于臭氧具有强的杀菌效果,所以与人类活动密切的对流层中若存在少量臭氧,可对空气起到净化作用,使人们倍感爽快。当然臭氧主要集中在大气层中的平流层,它能够强烈地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免遭紫外线的伤害。但当环境中臭氧浓度偏高时,臭氧又是一种环境污染气体,是温室效应气体之一,杀灭细菌的同时也对人体细胞造成了损伤,所以在打印机或复印机旁应注意通风,避免臭氧浓度过高引起的毒性效应。
无神论是科学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内容。近几年经常可以看到宗教徒的大规模的放生活动的报道。然而科学家并不主张大规模的放生行为,放生的物种,可能因为环境的不适应或紧迫、伤害等而生病或死亡,活存下来的物种,亦可能形成生态污染。尤其是不能随意放生外来物种,否则会对原来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这些典型案例是“传道”的良好载体,在课堂上讲授这些案例既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还可通过“环境学概论”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课程实验教学来进行。“身教胜于言传”,首先,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各实验环节操作规范,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甚至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次,教师要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