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策略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
入课堂。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是指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
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收集与处
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
展。依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一内容为
载体,来引导学生经历真实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数
学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
2.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对学生来说理解起
来并不是非常困难,我个人认为,此内容的教学价值更多的在于过程
与方法。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规律、在
交流中形成共识、在验证中归纳规律。这样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做”
中“悟”,能够围绕问题主动地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
探究活动,从而自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
和大于第三边。
②过程方法目标:在实验活动中,经历“猜测——验证——结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这一探索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
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并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4.教学内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个
信息窗的内容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理解“较短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二、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师:白板出示三角形,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定义。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课件出示)
师:在三角形的定义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是?
生:围成。
师:“围”是什么意思?
生:线段的端点和端点连上。也就是要首尾相连。
师:你会围三角形吗?找一位同学在展台上给大家围一个三角形。
学生发现只有三条小棒首尾相连时才可以围一个三角形。
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打开,取出2厘米、3厘米、5厘米、6
厘米的三根小棒。猜想:从这四根小棒中,任意选取三根,能否围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一个三角形?然后通过摆小棒做实验来验证。
(二)合作探究
1.明确活动要求。
师:说说看,你们准备怎样去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生:我想用小棒摆一些三角形,看一看它们的三条边都是怎样的。
验证要求:
(1)从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并记录每一根的长度。
(2)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
(3)把每次实验情况和结果,依次记录在本组表格内。
(4)观看实验结果,看看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有
什么特点。
师:咱们就通过摆小棒做实验来验证。先看一下实验要求。
师:四个实验要求都看明白了么?
六个人为一个小组,在合作的过程中,组长负责记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