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讲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总结.ppt

发布:2017-05-07约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干预儿童的攻击事实 (1)奖励: (2)惩罚: (3)沟通: 四、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 角色扮演法 五、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谦让、帮助、分享合作等,也是控制儿童攻击性的一种好方法 六、帮助儿童掌握解决人际冲突的策略、技能 向儿童提供一些正常交往的策略,通过榜样的示范、解释和说明,帮助他们掌握减少人际冲突的策略,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减少攻击性行为 七、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七讲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第二节 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第三节 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干预 第一节 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第一:攻击性行为指外显行为 第二:强调攻击者的行为是一个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 第三:攻击性行为给对方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研究者始终把攻击者的意向和动机,作为判断是否是攻击性行为的最关键的因素 攻击性行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身体侵犯,即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武器攻击他人等; 二是言语攻击,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漫骂方式对他人人格进行欺侮; 三是关系欺侮,是指通过恶意造谣和社会拒斥等方式使他人在同伴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 攻击行为常见于男孩, 一般男孩多以动手动脚的攻击行为为多, 而女孩偏重于言语的攻击方式。 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 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时就被定为有攻击性行为,有48% 的少年犯在9岁时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 今后犯罪的可能性越大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 敌意性攻击行为和非敌意性攻击行为 主动性攻击行为和反应性攻击行为 三、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 1.攻击性行为随年龄变化而减少 随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社会化”,他们比以前更清楚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而且更能体会到被别人欺侮的“感情” 2.攻击性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特征 3.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 在欺侮发生的男生成为欺侮者的可能性大约是女生的两倍 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侮,而男生则更好地使用身体欺侮。 男孩最为普遍地使用直接身体攻击,而女孩使用间接攻击最普遍,但在言语攻击上无明显性别差异。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从直接身体攻击逐渐变为更多地采用其他攻击方式。 第二节 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生物因素 雄性荷尔蒙因素 遗传: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 我国有些调查结果也表明, 攻击型幼儿父母的性格特征有73.7% 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其中双亲都性急的占36.67% 。 气质因素 二、饮食因素 糖的摄入量过多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相关?? 三、家庭因素 1.教养方式:父母采用暴力方式惩罚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放纵。 2.父母的榜样作用:研究发现,与离异家庭的子女相比,在冲突多的家庭生长的孩子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 3.父母离异:父母离婚比父母一方死亡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伤害更严重(Butter,1979),这些孩子变得更压抑, 攻击性更强。 4.母子关系:积极的亲子关系的儿童具有更低的攻击性和破坏性,消极、冷漠和对抗性的亲子关系则促进儿童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通过调查发现,侵犯性儿童的母子对立程度是其他组的3倍 四、学校因素 学校校风、行为准则 教师的监督 同伴群体 (1)社会感染机制,即儿童的欺侮行为是社会习得的结果 (2)责任分散制 (3)追随欺侮者的儿童对受伤害者的感知发生变化 五、社会因素 1.挫折: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证实: 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儿童也不例外。 2. 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欠缺 3.大众传媒 六、认知因素 当儿童把自己所面临的消极后果知觉为同伴有意造成的时候,他一般倾向于对同伴做出报复性攻击;反之,如果他认为同伴是由于意外或出于善意的动机而给他造成了消极后果时,他一般倾向于化释其报复动机 第三节 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干预 一、教给儿童正确的情感宣泄途径 应教会儿童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到的攻击性情绪; 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大哭大叫一通,以宣泄内心无法排遣的挫折、愤怒与烦恼 教会他们迁怒那些毫无生命价值的“替罪羊”,如用手拍打墙壁, 让儿童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等置换活动,转移儿童的攻击性情绪。 二、创设适宜的环境 为儿童提供足够的空间、营养丰富的食品、各种娱乐器材、有趣的书籍等。 还可以为儿童提供机会,观察、学习人际互助,鼓励他们去与别人合作,通过强化而形成稳固的亲社会行为模式。 教育者本人应该起到榜样作用,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做儿童的表率。 为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在同学间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和睦融洽的氛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