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MB管理类—安慰剂效应.docx

发布:2020-12-29约1.9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MBA管理类 015——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 (Placebo Effect) 一、安慰剂效应的概述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 Placebo Effect ,源自拉丁文 placebo 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 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 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 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理解。 安慰剂效应于 1955 年由毕阙博士 (Henry K. Beecher )提出 [2] , 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non-specific effects )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Nocebo effect ):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反安慰剂效应(拉 丁文 nocebo 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 出来。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 control group ),会出现病 情恶化的现象。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 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这个效应并 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二、安慰剂对照研究 有报告纪录到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 痛的安慰剂,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而触目的是,这些痛症的舒缓,不 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这个痛症改善的现 象,并没有出现于非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身上。 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 , 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 (placebo-controlled )测试,方能获得认可。测试结果不单要证明患者 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证明该 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 2 项或其中 1 项: 1) 该药物比 安慰剂能影响更多病人, 2) 病人对该药物比安慰剂有更强反应)。由于医 生对有关疗程实用性的观感会影响其表现,亦可影响病人对疗程的观感。 因此,此药物测试必须以双盲( double-blind )方式进行:医生及病人都 不会知道该药物是否安慰剂。 最近亦发现,模拟手术亦会出现相似的现象,所以,有部份的外科手 术技术必须进行安慰剂对照研究 (极少会以双盲方式进行, 原因很明显)。 为了使测试得到支持,药物测试群组会比安慰剂对照群组获得更好的待 遇。 几乎所有以这个对照方式进行的研究都显示安慰剂对可改善病情。举 例: Kahn公布了一项有关抗抑忧药的整合分析( meta-analysis ),发现 服用安慰剂的群组中出现自杀或企图自杀的情况下降了 30%,而服用抗抑 忧剂的群组则下降 40%。 但是,一般研究项目都没有加设一个不接受任何治疗的群组作对照, 因此很难推算出安慰剂效应实际的影响程度。 “安慰剂效应”与“反安慰剂效应”的提出,到现在已超过五十年了, 却仍然很明确地时常出现在实验的医疗情境里。而这种效应之所以会存 在,就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医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 因此“人性关怀” 绝不能在医病沟通中缺席,医疗生态应该用心经营一个“信任及安心”的 区块 三、关于安慰剂效应的心理实验 有三盘磁带,被告知一盘磁带保证你拥有更好的性生活,一盘可以帮 助你迅速增加自尊,第三盘帮助你有效减肥。怎么做呢?所需要做的只是 听——在路上,在床上,做作业的时候——“沙滩上舒缓的清涛拍岸”。 实验组着手判断,那些为了提高自尊和记忆力而设计的磁带是否真有 效果。237 名 18—60 岁的男女参加了实验。首先是前测,通过标准的心理 测试和量表测定他们最初的自尊和记忆力,然后被试被随机分到两种情景 中,其中的一半被试得到记忆磁带,其他的被试得到自尊磁带,要求他们 定期听这些磁带。 5 周以后,他们回到实验室进行后测,接受记忆和自尊 测验。研究者并不知道哪名被试接受了哪种处理。 这些磁带提高了自尊, 增强了记忆力吗?这项被控制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客观的测量 中,被试无论在自尊还是在记忆上都不存在明显的增加。然而,一个非常 强的效应确实出现了:那就是预期会获得帮助的安慰剂效应。预期到会有 安慰剂效应,研究者增加了一个独立的变量,每一组中的一半被试得到误 标记为自尊的记忆磁带,其他被试得到放在记忆盒子中的自尊磁带。被试 相信如果接受了标记为自尊的磁带,他们的自尊就会增加,或者如果接受 了标记为记忆的磁带,他们的记忆力就会增强——这种现象甚至在他们听 的根本不是领带的磁带时也会发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