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调胃承气汤_普济方卷四○四_减法方剂树.doc

发布:2024-10-23约6.0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6

调胃承气汤_普济方卷四○四_减法方剂树TOC\o1-3\h\z\u

调胃承气汤_普济方卷四○四_减法方剂树 1

1. 原方 3

1.1. 组成:大黄、芒消、甘草各等分,生姜3片。 3

1.2. 功效:热留胃中发斑,及服热药过多而发斑。小儿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发热蒸蒸,小便赤涩,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 3

1.3. 来源:《普济方》卷四○四。 3

2. 破棺丹 3

2.1. 减:生姜 3

2.2. 组成:大黄2两(半生半熟),芒消1两,甘草1两。 3

2.3. 功效:诸热疮肿,疮气入腹,谵语发狂。疮肿,一切风热。危者。汗多大渴,便秘,谵语或发狂,结阳之证。 3

2.4.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三 3

3.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3

3.1. 减:生姜 3

3.2. 组成:大黄4两(去皮,清酒洗),甘草(炙)2两,芒消半斤。 3

3.3. 功效:阳明腑实,发热汗出,口渴心烦,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脉滑数。胃热发斑,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见上述症状者。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误攻其表,胃气不和,谵语者;发汗后,不恶寒,但热,属实者;太阳病未解,但阴脉微者;伤寒13日,过经谵语,自下利,脉和,内实者;太阳病,过经10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太阳病3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中热,或口舌生疮。善食而瘦。热结旁流。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 3

3.4. 来源:《伤寒论》 4

4. 熟大黄汤 4

4.1. 减:芒消、甘草 4

4.2. 组成:大黄(切如豆大)半两,生姜半两(切)。 4

4.3. 功效:坠堕闪肭,腰痛不能屈伸,恶血蓄瘀,痛不可忍。 4

4.4. 来源:《三因》卷十三 4

5. 芒消甘草汤 4

5.1. 减:大黄、生姜 4

5.2. 组成:芒消、甘草。 4

5.3. 功效:一切毒,在下者。 4

5.4. 来源:《急救便方》 4

6. 老军散 4

6.1. 减:芒消、生姜 4

6.2. 组成:大黄(半生半煨)、甘草各等分。 4

6.3. 功效:发背痈疽,疔疮恶毒,一切无名肿毒,焮热初起未溃者。 4

6.4.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五 4

7. 单煮大黄汤 4

7.1. 减:芒消、生姜 5

7.2. 组成:大黄、甘草。 5

7.3. 功效:痛疽初发,肿痛,少年热盛发背等。 5

7.4. 来源:《得效》卷十九 5

8. 大黄汤(《外台》卷四引《必效方》。) 5

8.1. 减:甘草、生姜 5

8.2. 组成:大黄3两(切),芒消2两。 5

8.3. 功效:急黄疸。 5

8.4. 来源:《外台》卷四引《必效方》 5

9. 大黄甘草汤 5

9.1. 减:芒消、生姜 5

9.2. 组成:大黄4两,甘草1两。 5

9.3. 功效:食已即吐者。 5

9.4. 来源:《金匮》卷中 5

10. 大黄甘草汤 5

10.1. 减:芒消、生姜 5

10.2. 组成:大黄1倍,甘草(生)减半。 5

10.3. 功效:痘为痰闷,不得发出。 5

10.4.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6

11. 大黄甘草汤 6

11.1. 减:芒消、生姜 6

11.2. 组成:大黄(锉,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6

11.3. 功效:水黄。面目俱青,狂言妄语,语声不出。 6

11.4.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6

12. 大黄芒消二味汤 6

12.1. 减:甘草、生姜 6

12.2. 组成:大黄6两,芒消5两。 6

12.3. 功效:大便暴秘不通,骨肉强痛,体气烦热,唇口干焦。 6

12.4. 来源:《外台》卷二十七引《许仁则方》 6

原方

组成:大黄、芒消、甘草各等分,生姜3片。

功效:热留胃中发斑,及服热药过多而发斑。小儿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发热蒸蒸,小便赤涩,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

来源:《普济方》卷四○四。

破棺丹

减:生姜

组成:大黄2两(半生半熟),芒消1两,甘草1两。

功效:诸热疮肿,疮气入腹,谵语发狂。疮肿,一切风热。危者。汗多大渴,便秘,谵语或发狂,结阳之证。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三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减:生姜

组成:大黄4两(去皮,清酒洗),甘草(炙)2两,芒消半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