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搅拌站设计开题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 号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混凝土搅拌站(30?万?m3/a)工艺及环保设计
学生姓名 蒋永康
专业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
指导教师 王建刚 讲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年?3?月?14?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混凝土搅拌站(30?万?m3/a)工艺及环保设计
1.课题背景
混凝土搅拌站是随着水泥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的,最初搅拌设备仅以单机的形式出
现,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对混凝土要求的提高,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带有计量装置的搅拌
设备,从而产生了混凝土搅拌站。德国于?190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混凝土搅拌站;
随后,美国于?1913?年,法国于?1933?年,日本于?1949?年简历各国的搅拌站。国外?60?年
代到?70?年代是商品混凝土发展速度最高的阶段,也是混凝土搅拌设备发展最快的时期。
目前,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生产设备在技术水平和可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混凝土搅拌站自上世纪50年代引入我国,最早仅局限于水利工程大坝混凝土的生产,
而真正在我国开始推广使用是近30年的事。混凝土搅拌站从控制系统上看,可以说是经
过了四次大的改进:早期混凝土搅拌站早期的混凝土搅拌站采用杠杆秤,行业普遍定义
其为第一代混凝土搅拌站;第二代混凝土搅拌站控制系统是采用单片机控制模式;第三
代混凝土搅拌站是在计算机出现后,采用纯DOS?模式编程,采用表头模式;第四代混凝
土搅拌站是自计算机软件开始发展到视窗模式,可以实现多任务多窗口操作,同时随计
算机硬件水平提高,开始有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全自动控制模式(即集中式控制模式),
有采用PLC+上位机模式(即集散式控制模式)。从电控系统来看,第四代控制系统即我
们日常见到最多的传统意义上的搅拌站。而第五代搅拌站从控制系统上看与第四代最本
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应用了现代网络管理功能,即ERP?综合调度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无缝
整合。从设备本身看,混凝土搅拌站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早期的混凝土搅拌站粉
料、骨料等叠加计量,提拉斗上料,?以现场搅拌、不用混凝土搅拌车输送为主要特点,
我们定义为第一代混凝土搅拌站;第二代混凝土搅拌站是把物料根据骨料、粉料、液体
物料分开计量单独输送;第三代混凝土搅拌站骨料输送不再采用提拉斗上料,主要以皮
带机输送为显著特征,同时楼内加装预加料斗(暂存一盘骨料,提高整站生产效率);
第四代与第三代的显著特征是,开始考虑环保,在粉料、骨料都加装有除尘系统,并且
主站开始尝试局部外封,但砂、石料场仍露天堆放,就是目前常见的混凝土搅拌站。
混凝土生产行业经历了前四代混凝土搅拌站的使用,目前大多生产企业采用第三、
四代搅拌站,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在环境方面是机器轰鸣、粉尘漫天、泥浆满地、污水
横流,几乎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在节能降耗方面:能耗较大,特别是用电较
为浪费,另外原材料损耗严重;在产品质量方面:由于计量等原因,产品质量不稳定;
在生产效率方面:由于没有采用ERP?控制技术,生产效率还较低。也因此,整个行业显
得比较落后,不为城市管理者及市民欢迎、容纳。它只能远离城市或建在城市的边缘,
从污染城市变成污染农村。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高速发展,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资源过度和废弃及其造成
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与地球资源、地球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全
性之间出现尖锐的矛盾,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严重的阻碍和威胁。
因此,认识资源、环境与材料的关系,开展绿色材料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从而实现材
料科学与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材料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被禁条
件下,具有环境协调性和自适应特性的绿色混凝土应运而生。
预拌混凝土作为建筑业第一大结构材料,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高能耗、
低门槛、污染相对严重的预拌混凝土行业,在全球十分关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今天,
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创建环保型混凝土企业,推进绿色混凝土生产和发展,对于
优化城市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现状
推行绿色预拌混凝土生产,建设环保型混凝土企业,是世界现代混凝土技术发展史
上的重大进步,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混凝土工业文明程度和建筑施工水平的高低。
国外预拌混凝土发展已进入了成熟阶段。从世界排名前列的混凝土企业来看,欧美国家
混凝土企业排列在最前面,他们都是国际水泥的巨头,通过收购兼并他国混凝土企业成
为跨国大企业,如世界排名第一的墨西哥西麦斯2008年销售预拌混凝土7830万立方米,
成为全球水泥和预制混凝土生产和销售的主导企业。还有欧美国家中的豪瑞集团、霍尔
希姆集团、海德宝水泥、拉法基集团的混凝土年产量都在4000万立方米以上,他们不仅
在产销量上走在世界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