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搅拌站开题报告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窗体顶端
重庆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年产50万立方米混凝土搅拌站的工程设计
学 院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无机2010-01
学生姓名 郑植 学号 2010440759
指导教师 张玲
2014 年 3 月 20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后2周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理工类不得少于10篇,其它不少于12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至少2000字,其余内容至少1000字。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毕业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锻炼我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查阅许多文献和资料,并运用到计算机技术和专业英语,使我们更加熟练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把它们运用到工作之中,使我们系统而熟练地了解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工艺流程,提高我们参加工作的能力,培养我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90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美国于1913年、法国于1933年、日本到1949年相继建成了本国的第一台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随着液压技术的应用及混凝土输送设备的昌盛,混凝土搅拌设备在技术上也有了很大进步,世界各地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都较快,商品混凝土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得到高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商品混凝土所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一般在60~80﹪,多的已达90﹪以上。
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供应及管理模式的优越性,首先是混凝土工程得到了质量保证,混凝土搅拌站的工艺装备能力和质量控制条件决定了生产混凝土的高性能和高质量,搅拌站的技术进步也为新材料的应用和新工艺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其次是搅拌成套设备集中搅拌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供应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同时,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装备,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需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再有是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工厂化生产形式可以解决诸如施工现场设备与砂石水泥原材料占地矛盾,运输与作业的环境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符合国家有关的环境政策法规和建设管理规范,尤其在城建市政建设和城区改造工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国的混凝土制备以单机搅拌为传统,集中搅拌首先在水电部门起步,混凝土搅拌站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到90年代混凝土搅拌站有了一个飞跃发展,商品混凝土开始于80年代,到90年代才大力发展起来,但发展水平不平衡,商品混凝土在全国混凝土总量所占比重约为20﹪,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别。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城乡建设规模从东向西、从中心城市向区域经济区发展趋势,以及各地政府的建设规划和政策支持,商品混凝土的全面推广和进步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混凝土行业部分产品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些技术已经超过进口混凝土搅拌站的水平,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能力高、称量精度高、投资少、搅拌质量好,能实现多仓号、多配合比、不间断地连续生产以及主要元器件的国产化程度高等优点。但是我国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如关键设备研发落后、专业人才不足、环保性能不高等缺点。
早期的混凝土制备采用单机搅拌形式,而在搅拌机基础上配置砂石、水泥和水的供料计量和控制装置便构成了搅拌站的雏形,并逐渐发展形成了紧凑式、组合式、卧式、直投式、立式等各种结构形式的搅拌站。随着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商品混凝土的应用与推广,对混凝土制备装置性能和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粉煤灰、矿渣粉等活性矿物掺合料和膨胀剂、减水剂、泵送剂、缓凝剂、增强剂、速凝剂、防冻剂、塑化剂等添加剂的相继开发和应用,制备混凝土的原材料元素增加,对搅拌站配置及技术要求也相应提高。与早期产品相比如今混凝土搅拌站无论是成套设备的配置和技术条件,还是整机的功能和性能指标,以及产品的适用性和可靠性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显著的进步。未来我国混凝土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实现混凝土搅拌站的智能化、高精度化、标准化、中小型化、国产化、普及化、环保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伟强,徐垚,李昌艳. 混凝土搅拌站加强质量管理的几点方法, 福建建筑,2009年12期
[2]张航. 混凝土搅拌站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机械管理开发,2012年04期
[3]刘辉,蒋志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