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14课《这就是我》说课稿 浙教版.docx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4课《这就是我》说课稿浙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4课《这就是我》。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等特点,与学生已掌握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初步的社交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等。
2.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3.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并描述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等个人特点。
2.学会欣赏自己,树立自信。
难点:
1.学生如何准确地认识并描述自己的特点。
2.学生如何将自我认知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解决办法:
1.通过互动游戏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探索和表达自己的特点。
2.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自信的重要性,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信。
3.设计实践活动,如“我的优点卡片”,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认识自己的优点,从而提升自我认知和自信。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这就是我》教材,包含相关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个人特点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展示自信和社交技巧的短视频。
3.教学工具:使用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教学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便利的书写空间,确保学生能够舒适地进行互动和表达。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播放关于自我介绍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
-回顾旧知:回顾上一节课中学习的社交礼仪,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运用这些礼仪。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如何描述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等。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学生自我介绍的范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特点。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等,并鼓励其他同学提问和评论。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我的优点卡片”,通过列举自己的优点,加深对自我认知的理解。
-教师指导: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4.活动环节(约15分钟)
-自我介绍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信地展示自己。
-角色扮演:设计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互动练习社交技巧。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自我认知和自信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不断认识自己,提升自信。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尝试自我介绍,并邀请家人给予反馈。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知识点梳理
《这就是我》一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树立自信,以下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
1.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了解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影响。
-认识到自我认知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2.描述自己的方法
-外貌特点:身高、体型、肤色、发型等。
-性格特点:开朗、内向、活泼、稳重等。
-兴趣爱好:阅读、运动、音乐、绘画等。
3.建立自信的途径
-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关注自己的成长。
-积极参与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学会欣赏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
4.社交技巧
-自我介绍:清晰、简洁地介绍自己。
-倾听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表达自己: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5.情绪管理
-认识情绪:了解情绪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
-调控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6.人际交往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合作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解决冲突:学会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
7.价值观培养
-自我价值: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诚信友善:诚实守信,与人为善。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等特点。
-学会欣赏自己,树立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提高社交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