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讨论 内科 黄青华 病史汇报 黄青华:患者,李玩莲,女,68岁,因“胸痛、胸闷9小时余”于2016-5-8,17:00急诊入院。2.病史:患者于今早9:00轻度强度活动后出现胸痛、胸闷,位于胸骨中段后,放射至后背,程度中等,呈持续性,休息后无明显缓解,伴右侧肢体乏力、咳嗽、咳痰,偶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休息后缓解。患者病后在贵港市大圩卫生院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好转,患者家属视其病重,遂呼我院急诊科接回,急诊查CT:左侧顶叶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两肺间质、实质性炎症,拟“冠心病”收住我科。 3.患者平时血压最高160/100mmHg,未监测血压,未规律服药,血压控制不详。平时常有颈部、腰部酸痛,上腹部闷胀,未予系统诊治。4、查体:T36.0℃,P130次/分,R20次/分,BP162/105mmHg,神志清醒,精神差。5、辅助检查: CT(今日入院后查):左侧顶叶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两肺间质、实质性炎症。心电图 (今日入院后查):急性心肌梗塞。随机血糖(今日入院后查):6.7mmol/L。 初步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塞 心功能Ⅲ级 2、左侧顶叶腔隙性脑梗塞 3、两肺炎 4、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组 诊疗计划:1、完善相关检查,如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等; 2、查心电图、彩超等; 3、予改善循环、营养心肌、扩管、抗凝、营养神经、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讨论 1.什么是心肌梗死? 2.心肌梗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心肌梗死有哪些临床表现? 4.心绞痛与心肌梗死都是以胸痛为主,临床上如何区别? 5.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有哪些? 6.血清心肌酶检测对于判断心肌梗死由什么价值? 讨论 7.AMI的诊断标准? 8.治疗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 9.针对患者存在胸痛问题,可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10.给氧对心肌梗死患者有何意义? 11.AMI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讨论 12.患者发生便秘如何处理 13.患者发病以来食欲不振,如何指导患者进食? 14.什么是溶栓疗法?怎样观察溶栓疗效? 15.什么是PTCA? 16.怎样进行心里护理? 1.什么是心肌梗死? 黄青华:心肌梗死(MI)是心肌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2.心肌梗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江剑梅: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促,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机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20~30分钟以上,即可发生AMI. 谭鹏:促使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有:①晨起6时至12小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邀反应增强,心肌收缩力、心率、血压增高,冠状动脉力增加;②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高脂饮食后,血脂增高,血黏度增高;③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排便时,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猛增;④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使心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锐减。 3.心肌梗死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心肌梗死患者可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清酶活性增高及心电图系列演变等表现,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4.心绞痛与心肌梗死都是以胸痛为主,临床上如何区别?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鉴别要点 5.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有哪些?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规律 6.血清心肌酶检测对于判断心肌梗死有什么价值? 练婕: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坏死,释放出大量的酶进入血液循环,使该类酶在血清中的浓度大幅度升高。在心肌梗死发病过程中,动态测定这些血清酶的活性,对于诊断病情,评估梗死面积及预后都有指导意义,是诊断心肌梗死的关键手段之一。①心肌肌钙I(cTnI)或T(cTnT)是诊断心肌坏死最早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指标,在起病2~4小时后升高,cTnI于10~24小时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于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天降至正常。②肌酸激酶同 工酶(CK-MB):对判断心肌坏死的临床特异性较高,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③肌红蛋白:有助于早期诊断,但特异性较差,于起病后2小时内即升高,12小时内达高峰,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 7.AMI的诊断标准? 黄青华:AMI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3条标准中的2条: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8.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