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文学趣味与文化转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20世纪文学趣味与文化的转向
寇国庆 倪相群
摘要:“文学趣味”作为在一定文化中习得的感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趣味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文学趣味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文化趣味的走向也主要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结果。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要求建立代表工农大众趣味的新文学,建国后这一要求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可以说文学趣味的转向体现了文化的转向。
关键词:文学趣味;意识形态;工农大众趣味;文化转向
The Change of Taste o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Kou Guoqing Ni Xiangqun(Bengbu College, Anhui Bengbu 233000)
Abstract: The literary taste which as the aesthetic judgment has obvious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t reflects a distinction in power relations. The formation of literary taste In Chinese history has a variety of factors, however, the trend of cultural taste is the producers as the result of the struggle in the ruling class.The revolutionary movement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Called for the new literature on their taste in the 20th century, this requirement can be achieved in a long tim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state.The change of literary tastes reflects the change of culture.
Key words: literary taste; ideology; workers and peasants taste; cultural change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趣味
艺术“趣味”是指对艺术的感性价值审美判断。从字面上看,趣味(taste,品味、情调)是一个感官术语,和人的味觉享受紧密联系在一起,属于身体性感官而不属于审美感官它的引申义才是一个审美判断的术语。从16世纪末开始,趣味成为一个审美判断术语并得到了广泛使用。中国先秦、西方古希腊时期都已开始在比喻的意义上用味来阐释艺术现象。齐梁之际的钟嵘秉承一以贯之的以味喻艺的传统,提出滋味说将味纳入美学领域;西方则在16世纪开始广泛讨论趣味,中国美学直接将味引入审美领域,而西方则在剔除趣味感性意义的基础上使用它[]66
从某种意义上看,艺术家族中的权力结构是整个社会权力关系的投射。我们知道,随着文字的发明与发展,文学的书面样式便取代口头样式成为其主导样式,在漫长的传统社会,由于教育的限制,以读书识字为前提的文学活动逐渐成为少数特权阶级的事,或者说能否从事和参与书面文学活动成了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相比之下,下等人只能介入民间的口头文学活动,最多也只能从事绘画、音乐、雕塑这类远离文字又多少与工匠和物质有染的艺术活动。在传统社会,垄断“文字”的阶级也垄断了“精神”,即垄断了意义和价值的发明与解释权,他们的审美趣味不仅决定了艺术家族内部的权力分配和文学的霸主地位,甚至影响到文学内部的权力等级划分,比如诗与散文、悲剧与喜剧、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等级区分。[]16实际上,文学场与权力场或社会场之间同源关系的相互作用,在总体上来说,意味着大多数文学策略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很多‘选择’都是一石两鸟:其效果既是美学的又是政治的,既是内部的,又是外部的。”[]205
当然,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影响文化文学趣味的因素很多,民族传统、时代风潮、个人禀赋、地域差异,但不可否认,在阶级社会,阶级出身、家庭背景以及所受到的教养,还有阶级阶层的价值取向,这些具有相似的因素往往会型塑一些共同的文化文学品位与趣味差异。
二、文学趣味的历史变迁
中国文化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同样说明,文学的正统异端、主流边缘、高雅低俗的区隔的命名的权力无疑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的文人士大夫在政权可以容许的情况下运做的结果。譬如,中国的雅俗文学显然是一个动态系统,《诗经》在春秋以前是俗文学,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到了汉代首次成为雅文学,尤其在郑玄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