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儿童文学的现代文化品格_文学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世纪儿童文学的现代文化品格 【作 者】关福堃 摘要 世界儿童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它的真正成熟、繁荣并取得独立地位的黄金时代是在本世纪。本世纪儿童文学具有迥异于传统文学的风采和思想文化特点其主要表现是1.对儿童天性的美化和崇拜2.狂放的幻想与现实生活的交融3.对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强烈关注4.深厚的哲理意蕴5.高度游戏、娱乐化。但在当前儿童文学出版物中卡通化潮流是令人喜忧参半的现象应把那些渲染暴力、恐怖和格斗的卡通画书视为一股浊流而予以抵制。 关键词 儿童文学现代文化品格幻想作品卡通游戏娱乐化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儿童文学发展的空前繁荣各国在创作和出版方面的国际交流也日益活跃和密切早在1953年就成立了国际少年儿童图书评议会简称IBBY。我国虽在1986年才加入该组织但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我国现代儿童文学自它呱呱坠地之日起便带有中外文化交流的鲜明胎记。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营养一直是我国儿童文学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然而近些年来在不断扩大的国际文化交往中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样一种倾向潮水般大量涌入的外国儿童卡通读物对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冲击已超出正常交往的范围。特别是那些没有多少文化品位一味渲染暴力、恐怖、格斗的卡通画书在富于刺激性的广告宣传的强大攻势下居然在较长时间内雄踞儿童图书市场的霸主地位。毫无疑问造成这种不正常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我们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界自身的责任来说也是与我们的研究、指导工作太薄弱分不开的。长时期以来我们对世界儿童文学的研究和介绍的重点是放在前苏联和东欧的文学成就上而对西方儿童文学则主要是着眼于19世纪以前的文化遗产乃至我们不少同志对现当代世界儿童文学的整体风貌及其现代文化品格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此本文在这方面做些初步探讨或许有助于我们在当前的国际文化交流中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现代儿童文学的崛起与发展 世界儿童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老的民间传说直到19世纪前期经由安徒生之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大体上都属于传统文学范畴。那些故事和作品大都是以遥远的过去或是异域仙境为背景以仙女、精灵、公主、王子等类型化人物为主人公的非现实的故事强调的是宗教信仰、道德伦理方面的训诫和讽喻。安徒生的童话虽已将现实生活引进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体验和理想但并未完全脱离对民间故事的依托如《豌豆上的公主》、《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名篇都还是在民间故事基础上的再创造。 儿童文学发展的划时代转变是在19世纪后半叶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在儿童教育观念、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上具有更新意义的作品。文学史家普遍认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具有现代特点的儿童文学崛起并空前兴旺发达时期。由于以儿童为本位的新的创作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一大批表现性本善强调娱乐和快活的作品纷纷问世。其中最突出的是英国的童话和英、美、法等国的儿童小说。这一时期的童话经典作主要是金斯莱的《水孩子》1863、路易斯卡洛尔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哈哈镜王国历险记》1872、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1881等。其中最有革命意义的是《艾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它那狂放的、几乎是不着边际的幻想展示了一个迷人的梦幻世界。在崇尚礼仪和道德训诫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这部童话实际上是久被压抑的心灵的自我宣泄是备受束缚的精神的自我解放。这样一些童话虽然与传统童话保持着承传关系但在艺术形态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上已大大有别于传统童话因此欧美世界普遍将这类现代童话名之曰幻想作品fantasy。 这一时期的儿童小说创作中最富于革新意义和现代风采的是马克吐温和史蒂文斯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中儿童破天荒地不再被看作受成人保护和教训的不成熟的人而是在人格、勇气和智慧等方面都明显地优越于成人的新世界主人。汤姆和哈克贝利都是社会习俗的叛逆者他们善良、正直渴望冒险追求自由毫无成人的偏见和世故。他们的美好天性使庸俗、卑劣的成人世界相形见绌黯然失色。就创作动机来说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首先应看作是他的恋旧怀乡之作宽广的密西西比河始终倒映着他少年时代倔强不屈的身影令他魂牵梦绕。而史蒂文斯一生遭受病痛的折磨行动不便他创作《荒岛探险记》既是为了满足儿子的渴望也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心灵自我解放和宣泄的需要。从美学理想来看这些作品虽不乏道德褒贬和社会批判意识但作家所追求的主要不是对孩子们的教育和训导而是真实地表现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满足孩子们对快乐、冒险、自由的天性需要。他们笔下的少年儿童实际上已经走进了20世纪成为新世纪的儿童文学主人公。 文学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它由以产生的时代和文化土壤。20世纪的历史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的发展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二次大战前的童话幻想作品和儿童小说可以说大都充满了巧克力奶香和蜜饯的甜味。早在本世纪初美国作家鲍姆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