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与前景.ppt

发布:2016-09-12约1.38万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资产证券化概念及其运作 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某种可预测现金收入属性的资产或资产组合(下称“基础资产”),出售给特定的发行人,或者将该基础资产信托给特定的受托人,通过创立一种以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的一种金融工具或权利凭证(下称资产支持证券),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该资产支持证券的一种结构性融资手段。 (1) 资产重组原理 资产重组是资产的所有者或支配者为实现发行证券的目标,根据资产 重组原理,运用一定的方式与手段,对其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与组合的行 为。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进行 组合,形成资产池。资产重组原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资产的选择。 (2) 风险隔离原理 风险隔离原理的核心内容是在资产证券化中,如何通过基础资产的风 险和其他资产(主要是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的其他资产)风险的隔离, 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率,从而给资产证券化各参与方带来收益。 风险隔离主要以“真实销售”或“信托”方式实现。 (3) 信用增级原理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并降低发行成本,利用“信用增级原理”来提 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信用增级原 理则是从信用的角度来考察现金流,即如何通过各种信用增级方式来保 证和提高整个证券资产的信用级别。 信用增级的手段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分为外部信用增级和内部信用增 级。外部信用增级。 五、银行理财产品与资产证券化的联姻 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保持着高速增长,122家商业银行共发行20473款理财产品,环比上升24.65%。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市场的存续规模达到9.85万亿元,成为我国财富管理市场上仅次于信托业的第二大资产管理行业。 从长期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最终会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变,这要求理财业务和其他资产管理业务一样,需要比拼银行对市场判断的能力、投研的能力、资产配置和交易,以及最终为客户创造收益的能力。银行理财产品将回归代客理财本源,并将从当前的固定收益类型朝向资产证券化、结构性等多方向演进。 资产证券化等结构性产品投资范围广、设计形式多样,迎合了客户的多样化投资需求,在保障部分或全部本金安全的基础上,将通过挂钩衍生产品使得投资者有机会投资于高收益、高风险的领域。随着国内基础衍生工具的不断丰富,银行资产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认识的转变,结构性产品或成为今后国内银行理财发展的方向。 实际上,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有了资产证券化的雏形。如信贷资产支持理财产品和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等。2012年8月,建行深圳分行与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合作,开卖了一款名为“乾元01”2012年第135期(183天)的固定期限资产组合人民币理财产品,交易代码“52001”;2013年7月,中信银行将其信用卡分期付款形成的基础资产纳入其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将分期付款经过标准化的组合打包后,实现与理财产品的对接。 1、银行理财产品资产证券化的两种模式 (1)存量模式:银行以发起人的名义,将信贷资产交由信托公司包装成信托受益权证,实现信贷资产标准化。经过企业或银行过桥,银行再以代客理财或自有资金名义将受益权凭证购回,表内资产转表外与信贷资产收益兼得。银行通常选择自身固定期限小于1年且不可提前偿还(规避提前还款风险) 的信贷资产。 (2)增量模式:理财产品还可以对接增量资产,比如某企业有融资需求,但银行信贷额度紧张或者企业不符合信贷政策。银行可以通过信托公司设立单一资金信托,银行把理财产品资金以信托贷款的形式发放给客户。理财客户按比例享有受益权,并承担相应风险。这种方式类似于企业资产证券化。 2、理财产品与标准的证券化产品的差别 虽然理财产品都包含了资产证券化的思想,即打造一个具有未来现金流的资产池,分成不同的份额,销售给理财客户。但这些理财产品与标准的证券化产品还是有很大差别: 第一,风险的承担界定不清。信托受益权由理财产品购买,风险理应由理财客户承担。但很多理财产品银行有潜在的隐性担保功能。   第二,缺乏第三方信用评价体系。资产证券化产品通常有第三方担保和信用评级,理财产品则缺乏第三方参与,更加剧了银行的隐性担保作用,即银行信用替代了信用评级。   第三,信息披露不严格。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说明书相比,理财产品的发行说明书过于简单。某些理财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与资产证券化产品没有太大差异,但产品的详细结构、信托合同的细节、参与人的财务数据、可能的风险等信息披露不严格。 六、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展望与发展道路 总体上,目前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创新和学习多于其功能和实效。但存在的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