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用多元史观整合中国 近代史课件 2.ppt

发布:2019-01-27约2.83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学东渐主线:器物 制度 思想。 对中国: (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①外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②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少数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主张向西方学习。 * *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思考: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中国近代史串讲 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史观解读 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文明史观 革命史观 文明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 尝试用文明史观 整合中国近代史 (一) 基本脉络 试着从 文明的差异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融合 文明的创新 整 合 中 国 近 代 史 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中国: 西方: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 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从文明的引进、吸收、融合的视角重新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 林、魏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器物 制度 思想 融合 2.在中国近代史上,你觉得还有哪些具有继承、吸收、创新的文明成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1.如何从文明创新的角度来看待“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实践? 割据 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 1 2 文明必须继承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3 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思维启迪 尝试用近代化史观 整合中国近代史 (二)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 中国社会仅仅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近代化的因素,近代化的历程并没有真正开始。 阶段特征——近代中国(1840~1860) 重点透析—工业革命对西方和中国的影响 对西方:(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①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力量的增强,提升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 ②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