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制作技术.ppt
制模是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01模是器物的模样,是制作铸型的依据,是实现青铜器件铸造的首道工序。模的塑制过程就是青铜器的设计过程,也是铸型工艺的设计过程。对于形状简单的器物,可用这些器物直接作模。但形状较为复杂的器物,则以泥为模,这是殷墟和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实物所证实了的。02(一)制模01.泥模的塑制与陶器的制作过程相类似,塑形与雕刻当是制模的两大步骤。02.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内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翻制范和芯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除了外范,还要用泥料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间隔距离就是所铸器物的厚度。范和芯构成了铸型的主体。范形成器物的外表,芯则形成器物的内腔、孔以及某些中空部分。一般来说,浇注后被金属包络的部分称之为芯,而金属外侧的则称之为范,范与范的结合面称为“分型面”。铸造复杂器物的铸型往往需要多个范和芯的组合。1.制范和芯步骤:在泥模上涂以分型剂以便脱模(例用油烟熏模即为处理法之一);将练制好的泥料做成形状较为规则的泥块。用泥弓将泥剖成一定厚度的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泥模上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外面再贴覆泥片以至预定厚度(14~130mm);修整分型面,做出与另一边范或芯装配的榫卯并撒上分型剂,即可印制下一块范。为了便于组装时辩识,往往在范背上刻划以符号;待全部泥范制就并略变干硬后,从最后制就的一片范开始倒序起模;制芯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原模刮削掉相当于铸件壁厚的尺寸而成芯。原模刮去虚线以外部分形成内范(芯)外范内范(芯)浇口范与芯组合成铸型。这一工序要求范、芯定位准确,相对位置稳定。因之,在翻制泥范时就在分型面上作出了榫卯,以备组合。01铸型组合后,外面通常要捆绑加固,有的还要再糊以泥层。022.组合铸型泥范或泥芯往往采用阴干,再经焙烧才能组装。组装之后还要再次干燥(同时也是预热)方能浇注。01侯马东周铸铜遗址中,翻制的泥范是放在地窖内阴干的。这样可以避免泥范干燥时开裂,并减少变形。通常阴干时的环境温度不宜过高,以控制水分蒸发速度,使之均匀脱水,特别在初始一段时间内更需如此。023.干燥铜的熔炼01考古表明,至迟在商代早期,已不延用早先那种矿石冶炼后直接铸造的一步法工艺,而将冶炼和铸造分开进行。这种进步的生产方式,免去矿石与燃料的辗转之累,而将矿山附近炼得的金属,直接运至重要都邑铸造成器。可能早在夏代已是如此运作。所谓“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于荆山下。”当是这种两步法工艺的写照。02古人的炼铜方法及其进展偶然得铜除了采石时偶然得到自然铜之外,古人从篝火的灰烬中,或者在冶玉和烧陶过程中,也可能得到炼铜的启示,偶然得到铜。有人认为,中国冶铜术的发生,有可能来自对含铜较高的矿物(如孔雀石、硅孔雀石或绿松石)的火试。古代鉴别玉质优劣的办法就是火试,“试玉要烧三日满”。孔雀石和硅孔雀石及绿松石,长时间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火试,就有可能还原出金属铜。目前,在地壳中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分成如下四类。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12铜矿石铜的硫化物:黄铜矿(含铜34.6%)、斑铜矿(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黄铜矿(23.4%)、黝铜矿(46.7%)、砷黝铜矿(52.7%)、硫砷铜矿(48.4%);01铜的氧化物:赤铜矿(88.8%)、黑铜矿(79.9%);02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水胆矾(56.2%)、氯铜矿(59.5%)。0301在篝火上将矿石和木柴逐层堆放,在火堆边缘掘坑,炼得的铜液和炼渣流入坑内并分离。02此法在原苏联米努辛斯克附近发现,我国大冶铜绿山的西周矿井井口,发现炊火遗迹中有孔雀石被木柴烧后还原而成的红铜珠,似乎也属堆烧法的痕迹。2.堆烧法3.坩埚炼铜辽宁建平牛河梁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黏土坩埚,内壁已玻璃化,并附有还原型铜渣,可见当时已采用内热式坩埚炼铜。熔铜坩锅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1953年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高32.7厘米、口径30.5厘米、底3.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熔铜坩锅又称熔铜炉,是熔炼金属铜及其合金的工具。商代有多种规格的熔铜坩埚,本件是其中之一。多种规格能适应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