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4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教学说课稿1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教学说课稿1新人教版选修4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选修4《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要包括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思想贡献以及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同志的伟大事迹,感受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方面:
1.增强历史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领导者,其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提升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毛泽东生平事迹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进行论证的能力。
3.培养家国情怀,使学生通过学习毛泽东的事迹,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
4.增强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有所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识别毛泽东的典型事迹和主要贡献。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通常抱有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民族认同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偏好通过阅读文本来获取知识,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毛泽东这一章节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把握其历史贡献。
-对于毛泽东的生平细节和历史背景,学生可能存在认知偏差,需要教师引导正确理解。
-学生在分析毛泽东的思想时,可能会因为个人情感或立场而影响客观评价,需要教师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部分学生可能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存在困惑,需要教师通过历史事实和史料来澄清。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梳理毛泽东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构建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毛泽东的决策过程和影响。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毛泽东的时代背景和重要历史瞬间。
2.网络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宽知识视野。
3.历史地图和图表:通过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时代的历史地理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毛泽东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毛泽东是谁吗?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展示一些关于毛泽东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他的讲话、照片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毛泽东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毛泽东的基本情况,包括他的生平、重要事迹以及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毛泽东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基本概念、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过程:
讲解毛泽东的定义,强调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详细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包括他的早年经历、革命活动、领导地位以及晚年贡献。
三、毛泽东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毛泽东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如毛泽东领导的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毛泽东的决策过程、历史影响以及案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现代中国的启示,以及毛泽东思想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毛泽东思想或生平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毛泽东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六、课堂小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