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 呼吸过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 呼吸过程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呼吸过程”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的支持!
1、 呼吸过程:肺通气、肺换气(属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换气和细胞内的
生物氧化(内呼吸)。
2、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
的呼吸运动。
3、 呼吸肌有:呼气肌和吸气肌。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吸气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
肋间外肌,膈肌(后两者为主)。
4、 吸气时,膈肌上下移动,改变胸腔的上下径。(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肋间外肌则改变胸腔前后径和左右径(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5、 平静呼吸:吸气主动,呼气被动。吸气过程:吸气肌收缩,胸腔和肺容积增大,肺内压
低于大气压,吸气。呼气过程:吸气肌舒张,胸腔和肺容积缩小,肺内压高于大气压,呼气。
6、 用力呼吸:吸气、呼气均为主动。
7、 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腔内有少量浆液,无气体。胸膜腔内负压:平静呼吸时
胸膜腔内压始终为负,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有时可为正压(如紧闭声门用力呼吸)。
8、 胸膜腔内负压的形成,与肺和胸廓的自然容积有关。因胸廓生长快于肺生长,致使胸廓
容积大于肺,胸廓将肺牵拉,肺的回缩力致使负压形成。
9、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吸气或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若大气压为0,则胸膜
腔内压=-肺回缩压。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10、 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肺和胸廓的)和非弹性阻力(气道、惯性与粘滞阻力)
11、 肺顺应性=肺容积变化/跨肺压变化,比顺应性=肺顺应性/肺总量。(顺应性越大,
弹性阻力越小)
12、 肺泡的结构,存在液-气界面,有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存在于液-气界面的使液体
表面积缩小的力 )
13、 肺弹性阻力的来源:肺组织本身的弹性成分的回缩力及表面张力
14、 肺表面活性物质来源:肺泡||型上皮细胞,主要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 (DPPC),
分布特点:单分子层垂直排列于肺泡液-气界面,密度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
15、 肺表面活性物质与表面张力的关系。吸气后肺泡表面积增大,Surfactant分散,降
表面张力作用下降,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回缩,防止肺泡过度膨胀、破裂。呼气后肺泡表面积减小,Surfactant密集,降表面张力作用增强,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扩张,防止肺泡萎陷。
16、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从而降低吸气阻力。维持肺泡内
压的稳定性,防止肺泡破裂或萎陷。减少肺泡组织液的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17、 胸廓顺应性=胸腔容积变化/跨胸壁压变化。
18、 胸廓的弹性阻力:处于自然位置(胸容量约为胸总量的67%)时,不表现弹性回缩
力。肺容量<67%肺总量 —弹性回缩力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否则力向内。
19、 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的相互作用使呼吸器官总顺应性降低
20、 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气体分子间,气体与气道壁间的摩擦),惯性阻力(由于
气流和组织的惯性产生),粘滞阻力(呼吸时组织相对位移所发生的摩擦)。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气流速度(反),气体流动形式(层流—更小、湍流),气道半径(反)。
21、 肺通气的小结:表面张力是肺弹性阻力的主要来源。气道阻力是主要的非弹性阻力。
肺表面活性物质通过降低肺表面活性张力来参与控制肺的弹性阻力。
22、 肺通气的功能评价--4种肺容积: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TV)、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IRV)、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ERV)、残气量(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内不能再呼出的气体量RV)。
23、 肺容量:深吸气量: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功能残气量(FRC):
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肺活量(VC):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肺总容量(TLC):
24、 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有关无效腔:解剖无效腔(从上呼吸道到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无效腔(未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容量),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1、 气体交换方式:扩散。动力:气体分压差。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因素:(正)气体分压
差,扩散面积,温度,气体溶解度,(反)扩散距离,分子量。扩散系数:扩散面积/分子量的算术平方根。二氧化碳的扩散系数是氧气的20倍。
第52张ppt很重要
2、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气体分压差,气体扩散系数,呼吸膜的面积,呼吸膜的厚度,通气
/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肺血流量)。
3、 通气/血流比值不匹配(主要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