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标准的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2
《枫桥夜泊》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课题:自然之美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2)基于阅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3)基于习作: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地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2.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五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书写楷书,需要进一步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养成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默读已经有一定的速度,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而且已经积累了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奠定了基础。需要通过“落月”、“乌啼”、“寒霜”、“江枫”、“渔火”等意象,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凄凉之感。
(3)基于习作:学生乐于表达,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分享习作的快乐,需要做到语言规范,情感丰富。
3.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首古诗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2.抓住诗人笔下的景物,通过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借助图片、感情朗读、想象,体会张继忧愁至深的情绪。
3.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评价任务
1.能正确认读本诗生字“泊”、“愁”,并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文。
2.能通过注释和插图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以动衬静的描写方法以及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解读诗题
(2分钟)
活动一(2分钟)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指导“泊”字的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2.理解诗题,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完成目标一)
能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题目初步把握古诗主要内容。
能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评价任务一)
环节二
诵读成文
抓景眀意
( 8 分钟)
活动一(4分钟)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展示朗读,教师点评。
(完成目标一)
读古诗需要达到的清晰流畅,字正腔圆;节奏分明,韵律和谐。
(评价任务一)
活动二(4分钟)
出示自学提示:再自己读一读,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交流: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月落、江枫、渔火)师描述,生闭眼想象。
诗人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钟声)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
这样的诗句,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凄凉、孤寂、愁绪满怀)
(完成目标二)
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诗文带给我们的情绪,并读出感情,做到情感真挚,意味深长。
(评价任务一,二)
环节三
想象悟情
体会写法
( 3分钟)
活动一(3分钟)
1.这首诗的诗眼落在哪个字上?解“愁”,随文识字,释义。(完成目标一)
2.从哪里感受到诗人的愁? (通过所见所闻所感体会以动衬静写法的好处)
(完成目标三)
能正确认读并书写生字。(评价任务一)
2.抓住诗人笔下的景物,感受诗人的情绪,能够初步体会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评价任务三)
活动二:(2分钟)
1.诗人到底有多愁呢?板书:(对愁眠)
2.为什么他会如此愁呢?
结合创作背景了解愁因。(完成目标二)
3.总结景与情的关系,学习寓情于景。(完成目标三)
4.朗读悟情。
能够结合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拓展延伸
迁移运用
(16分钟)
活动一(5分钟)
说说当你心中有愁闷时会用什么方法表达?
(完成目标三)
用自己的方法和诗人当时无处倾诉,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