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龋病预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龋病的致病因素 定义 细菌因素 宿主因素 饮食因素 时间因素 致 龋 菌 细菌因素:主要是变异链球菌,可至光滑面、窝沟、邻面、牙颈部龋 乳酸杆菌两种:一种同源性发酵,产物是乳酸,如乳酪乳酸杆菌、嗜酸性乳酸杆菌,可单独导致窝沟龋发生。另一种是异源性发酵,产生乳酸和乙酸等有机酸。 放线菌属:粘性放线菌、衣氏放线菌、溶牙放线菌与牙邻面、根面龋有关。 菌斑致龋特点及菌斑液 致龋菌主要作用是:粘附、产酸、耐酸。 黏附机制对龋发生起作用的主要是细胞外多糖及表面附着蛋白。 GTFs(葡糖基转移酶)是公认致龋因子,不溶性葡聚糖可抵抗唾液和水的溶解, 产酸主要是乳酸脱钙 无菌斑则无龋,有菌斑也不一定有龋,如韦永菌, 临界pH:pH低,钙离子饱和度下降,促使釉质表面脱钙,反之则有利于再矿化。因此在脱矿与再矿化之间有一个临界pH,它的范围是pH5.0-5.5,在这个临界值以下釉质易脱钙,所以临界值对观察龋活性有一定意义。 无龋菌斑pH一般不低于临界值 宿主因素 唾液流量和流速:分泌受进食、咀嚼、情绪、年龄和时间的影响。 唾液:缓冲系统碳酸盐系统、磷酸盐系统和氨和碱性氨基酸产物 促使牙表面再矿化的因素主要是:唾液缓冲能力、唾液中的钙磷浓度、一定量的氟。 牙:1、牙易发生龋的条件 2、牙的抗龋力 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包括口腔卫生、食糖、吸烟等。 饮食因素 蔗糖:变形链球菌一般通过如下途径消耗蔗糖1、通过变形链球菌体内磷酸转移酶系统,利用蔗糖合成细胞内多糖,作为糖原储备在细胞内。内多糖合成的能力,决定代谢产酸能力;2、菌体外葡糖基转移酶利用蔗糖合成有黏附作用的不溶性葡聚糖又称变聚糖及可溶性右旋糖酐,促进菌斑形成,使酸性产物在菌斑内滞留3、果糖基转移酶利用蔗糖合成果聚糖是菌斑间质的多糖储备 其中甘露醇、山梨糖、木糖醇、甜菊糖不能被致病菌利用产生葡聚糖及有机酸,可以作为防龋的糖代用品。 乳牙在胚胎期形成,恒牙大部分在3岁前形成。 蛋白质可以使PH值升高,可以结合钙增强抗龋力 微量元素F、P、钙是牙齿再矿化的原料,镁可以促进釉质发育完善,锌可以阻止至龋菌附着,镉、钼可以增强抗酸力。 饮食方式和不同类型含糖食品。 第二节 易感人群的检测 易感人群的定义容易发生感染的人群也称“高危人群” 龋病的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二)二级预防 (三)三级预防 (四)高危及易感人群的特殊防护 二、龋病预防方法 一、牙菌斑的控制 二、糖代用品 三、增强牙的抗龋能力 牙菌斑的控制 一、机械法清除菌斑 二、生物法清除菌斑 三、化学方法 四、免疫方法 糖的致龋作用 1、糖的摄入量 2、糖的种类 3、糖食的物理性状 4、食糖的方式和时间 糖代用品和限制食糖 蔗糖的致龋性最强,如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等可使致龋菌的葡聚糖产生减少。目前已广泛使用木糖醇防龋。甜菊糖除替代蔗糖作用外,本身还有抑菌作用,不足之外是甜味中含中药苦味,不易被人接受,它是一种强甜味剂,比蔗糖用量少,甜度高20倍,推广使用有待于提纯工艺的改进。 另外已作为防龋产品的果脯糖,有很好的防龋作用。 (三)使用蔗糖的代用品 目前国外所采用的蔗糖代用品有两大类:膨胀甜食如糖醇类物质、木糖醇、甘露醇、山梨醇,不为口腔细菌所代谢,故被认为是不致龋的;另一大类为强甜味剂如甜菊糖,其优点是不致龋,缺点为供能低,适用于胶姆糖和饮料中。木糖醇、甘露醇、甜菊糖等均是被学者们所肯定的甜味剂。如木糖醇为5碳糖醇,其甜度与蔗糖相似,但并不被菌斑中产酸菌所利用。 安全食品:玉米、牛奶、莴苣、卷心菜、花生等 高氟食品:海产品、动物骨、茶叶、块茎类等 限制含蔗糖的食物 由于糖类中蔗糖与龋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应尽量限制食用含蔗糖的食品,特别是在牙刚萌出时,尤其应注意。一是少吃糖,二是不要在晚上吃糖,三是吃糖后应马上漱口。 要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建立合理饮食习惯,少吃零食”的教育。同时,对食品工业应注意生产少致龋或不致龋的食品。凡食品经机体试验在进口腔后约30分钟内未引起牙菌斑PH下降至5.7以下者。可标为对牙无害。但少食多餐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益。 增强牙的抗龋力 1、氟防龋 2、激光防龋:是一种单色高能量、短脉冲光束。主要功能是经激光照射后的釉质,可形成抗酸性强的玻璃样物质,可减少牙脱钙量;它与氟化物结合,可促使氟透过牙骨质、牙本质小管,促进钙化;封闭牙本质小管,提高抗酸蚀效果;经激光照射后致龋菌受到抑制。可以防止冠龋和根面龋。但是,对于适合口腔操作的激光器还有待完善。 * * (一)一级预防 1、促进口腔健康 普及口腔健康教育,制定营养摄取计划,定期口腔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