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参考课件4.ppt

发布:2024-08-20约5.23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十一届三中全会(12.18——12.22)解读历史思想路线的转折政治路线的转折健全民主和法制组织路线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4、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发展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感受体验让我们说一说知道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今日说法强调必须解决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了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解读历史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80.8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解读历史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1982.11解读历史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1997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解读历史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1999.3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法制→法治)解读历史1980年政治局扩大会议邓的讲话要解决党和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提出初步构想。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会议修订宪法,奠定基础。1999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把建设“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情景吴邦国委员长投票——法律是这样通过的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1、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建立更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促进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3、1998年,九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4、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和民主意识。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意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7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打下合作基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代表大会代替人民政协,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1957年——1976年,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几部重要法律文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明确规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入新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才能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