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 .pdf

发布:2025-03-21约2.05万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第1页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

篇一:《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意义

1、《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

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2、《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

重要的学习方式,长期坚持便形成习惯,它不仅是学习的第一步,更

是成功的起点。正如乌申斯基所言:“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所储

存的资本,这个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

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

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4、本校实际:我校地处乡镇,学生都是农村儿童。家长在外打

工的占大多数,相当的一部分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在家的多为大

字不识的老人家,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

家长为了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孩子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

等方面都不尽人意。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

第1页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第1页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第2页

主动参与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

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

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

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看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

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

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

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法其实在语文教学

中,特别是预习阶段应经常使用。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

生自主走进学习,独立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

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

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

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预

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对新知在思想上有所准

备;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

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的预

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

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

第2页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第2页

《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第3页

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功教

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

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

用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