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1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发布:2025-03-07约6.88千字共7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阶段特征】

1、政治上:清政府被迫进行维护其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清朝旧的制度体系开始朝着近代化方向转变;清朝与列强的关系由暂时“和好”到再“对抗”的变化。

2、经济上:洋务运动开展,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中国近代化起步并逐渐深入;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到长江中上游,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文化上:“中体西用”是这一时期思潮主流,维新思想产生并逐渐发展,向西方学习主要处于“器物”阶段,但19世纪末开始向制度层面发展;(一)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⑴背景: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湘淮官僚集团的崛起)。

⑵目的:镇压人民的反抗,抵抗外国的侵略,维护清朝统治。;(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3)代表人物:

①中央:恭亲王奕?;

②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坚持中国传统制度和纲常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全面认识“中体西用”;全面认识“中体西用”;全面认识“中体西用”;全面认识“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会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5)内容

A.前期(19世纪60—70年代)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

B.后期(19世纪70—90年代)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求富”)

目的----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的困难

C.筹划近代海防---组??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

D.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军事和翻译人才;

E.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为常设外交机构;探究1史料实证——洋务运动的特点

材料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1.(2024·浙江高考·5)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B.先施百货公司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6)结果: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7)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体西用;

②其他:顽固派的阻挠;列强的破坏;

洋务派力量分散,中央缺乏强大的领导核心

(8)性质:地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而进行的自救运动;探究2史料实证——洋务运动的影响

材料洋务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洋务派官员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造成利益冲突,贪污成风。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8)评价:

积极----

(1)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4)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步步高p108);

(5)“中体西用”冲击传统“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等思想观念。

;(二)地主阶级洋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