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时备课
课题 我像谁 课型 新授 课时 4 教学
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信息资料;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并尝试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2.通过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
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教材
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进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情
分析 “我像谁”这个话题是学生平时的生活中经常地听到,但是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了解的少,而且对自己和父亲母亲想象的现象或许知道一些但是不全然的明白,?又许多问题想要解决。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感知自然事物,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理解。 教学
准备 学生准备:
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妹的照片(如果有父母小时候的照片更好)、镜子、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图片、课前对自己家人和自己身体特征的观察、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
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双胞胎或多胞胎图片、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图片资料。
板书
设计
我像谁
相同点: 遗传
不同点: 变异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以小游戏引入主题
1.找父母
(出示照片)老师这里有三位同学和他们父母的照片,大家给这三位同学帮帮忙,帮他们找一下他们的父母。
(学生讨论后回答)
2.引导学生找相似特征。
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回答)
【通过这个游戏,能很快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知道根据脸上的特征来给他们找父母。是的,我们都或多或少的像自己的父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里面的奥妙。(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人类的遗传现象
1.我与父母。
你有没有被别人说过像你的妈妈或者爸爸?
(学生自由发言)
2.火眼金睛辨父母。
不少父母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现在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家人。
(学生根据刚才的游戏和同学的谈话来辨别并说出理由)
3.学生讨论分析遗传现象。
同学们都能准确地找到要找的父母,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学生。现在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根据这些现象,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
(学生讨论并汇报,可能会发现孩子的“模样”像父母。)
4.继续讨论
是不是只有“模样”像父母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引导分析:性格、脾气、习惯等等,都会相似。)
(三)动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提出新问题
通过刚才几个活动,我们知道一家人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动植物之间有没有这种现象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
2.讲解新知识。
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板书:遗传)
【通过刚才几个活动的连续进行,加深了学生对遗传现象的认识,然后教师再及时给予准确的定义,这样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一知识】
3.我知道。
你知道描写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学生讨论并汇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等等。)
4.我会推理
(出示小狗的图片)观察图中小狗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狗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推测)
【这两个活动的设计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秘心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印象与理解,增强了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探究兴趣。】
(四)人类的变异现象
1.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有了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都和父母一模一样呢?
(让学生说说自己与父母的差别)
2.讲解新知识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上的差异,叫变异。(板书:变异)
3.火眼金睛
同学们辨别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学生辨别并汇报)
(五)动植物的变异现象
1.我会用。
跟遗传一样,动植物之间也存在变异。拿出你准备的树叶看一下,这些树叶是否全部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其他植物呢?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同一棵树上的多个树叶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