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品】课件---绪论1.ppt

发布:2017-08-24约2.15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频电子线路 高吉祥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绪论 一、序言 1、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研究对象 2、本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承上启下 3、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总分 4、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发射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接收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无线电波的基本特点 5、本章要求: 1 、熟练掌握通信系统接收设备、发送设备的组成框图及其简单的工作原理; 2 、了解无线电信号的划分及其传播方式 二、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 古代:烽火 近代:旗语 现代:无线电技术: 电磁波学说—理论基础 电子器件和电子线路的发明和发展—实践基础 无线电通信发展史 1864年: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学说 1887年:赫兹实验证实 1895年:马可尼实现无线电通信 1904年:弗莱明发明电子二极管 1907年:弗雷斯特发明电子三极管—第一个里程碑 1948年:肖克利等发明晶体三极管—第二个里程碑 1958年:集成电路—第三个里程碑 无线电技术的主要任务: 信息传输 信息处理 三、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无线通信系统组成框图 各部分作用 信息源:提供需要传送的信息 变换器:待传送的信息(图像、声音等)与电信号之间的互相转换 发射机:把电信号转换成高频振荡信号并由天线发射出去 传输媒质:信息的传送通道(自由空间) 接收机:把高频振荡信号转换成原始电信号 受信人:信息的最终接受者 1、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2、发送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信号在空间直接发送存在的问题 天线尺寸 天线尺寸与被辐射信号的波长相比拟时(波长λ的1/10~1),信号才能被天线有效的辐射出去。对于音频范围20Hz~20kHz来说,这样的天线不可能实现。 信号选择 如果直接发射,多家电台的发射信号频率范围大致相同,接收机无法区分。 问题的解决——调制 什么是调制? 把待传送信号“装载”到高频振荡信号上的过程。 三种信号 调制信号、载波信号和已调信号 三种方式 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 2、发送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典型发送设备的组成框图 2、发送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发射系统的基本功能电路为: 高频振荡器 倍频器 高频放大器 调制器 高频功放器 3、接收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信号的“卸载”——解调 什么是解调? 从高频已调波信号中“取出”调制信号的过程。 解调的三种方式 ①对调幅波的解调——检波 ②对调频波的解调——鉴频 ③对调相波的解调——鉴相 典型接收设备的组成框图 3、接收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接收系统的基本功能电路为: 接收天线 输入回路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混频器 中频放大器 解调器 低频放大器 四、无线电波的基本特点与传播方式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其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且有λ=c/f。 无线电波具有直射、绕射、反射与折射等现象。 无线电波的三种传播途径(如图): 无线电波的波段划分表: 五、无线电波的频段划分 波段名称 波长范围 频段名称 频率范围 主要用途 长波LW 103~104m 低频(LF) 30~300kHz 长距离点与点通信 中波MW 102~103m 中频(MF) 300~3000kHz 广播、船舶、飞行通信 短波SW 10~102m 高频(HF) 3~30kHz 短波广播、军事通信 米波 1~10m 甚高频(VHF) 30~300MHz 电视、调频广播、雷达 分米波 1~10dm 特高频(UHF) 300~3000MHz 电视、雷达、移动通信 厘米波 1~10cm 超高频(SHF) 3~30GHz 雷达、中继、卫星通信 毫米波 1~10mm 极高频(EHF) 30~300GHz 射电天文、卫星、雷达 六、高频电子线路的分析方法 1、等效电路分析法: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2、折线分析法:高频功率放大器 3、幂级数分析法:频率变换电路 4、时变参量电路分析法:晶体管混频器 七、本课程的特点: 1、理论性 2、工程性 3、实践性 4、应用性 八、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1、抓共性 2、讲原则: 分立为基础,集成为重点,分立为集成服务 3、掌握方法: 管为路用,以路为主 小 结 高频电子线路的典型应用是无线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由发射设备、接收设备和传输媒介三部分组成; 无线电信号的发射与接收的关键是调制与解调; 高放、混频、本振、调制、解调等相关知识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无线电信号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是必备的基本知识。 习题: 1、为什么无线通信中要进行调制?电视图像信号的频带约6MHz,为什么不用天线直接辐射出去,而还要把它调制在高频振荡上? 2、中波广播波段的波长范围为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