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车道宽度可采用350m计算行车速度V-重庆交通职业学院.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1、超高横坡度确定: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应该满足课本表5-14 的规定值。 《公路线路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各级公路圆曲线部分的最大超高值规定如下表: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一般地区(%) 8或10 8 积雪冰冻地区(%) 6 注: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正常情况下采用8%;交通组成中小客车比例高时可采用10%。 (2) 各级公路圆曲线部分的最小超高值应与该公路直线部分的正常路拱横坡度值一致。 (3)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接近城镇且混合交通量较大的路段,车速受到限制 * 2、超高旋转过渡方式: (1)无中分带的超高旋转过度 a、绕内边缘旋转 先将外侧车道绕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再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达到超高横坡值为止。一般新建工程多采用此种方式。 * b、绕行车道中线旋转: 先将外侧车道绕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路中线旋转,直至达到超高横坡值为止。一般多用于旧路改建工程。 * c、绕行车道外边缘旋转: 先将外侧车道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内侧车道随中心降低,待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外侧车道边缘,直至达到超高横坡值为止。一般多用于特殊设计,不大使用。 * (2)有中分带的超高旋转方式 a、绕中间带中线旋转 先将外侧行车道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行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心线旋转,直至达到超高横坡值为止。此时中央分隔带呈倾斜状。采用窄中间带的公路可选用此种方式。 * (2)有中分带的超高旋转方式 b、绕中间带边缘旋转 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维持原水平状态。各种宽度中间带的公路均可选用此方式。 * (2)有中分带的超高旋转方式 c、绕各行车道中线旋转 绕各行车道中线旋转,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各自的中线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两边缘分别升高与降低而成为倾斜断面。车道数大于4的公路可采用此种方式。 * 对于城市道路: (1)单幅路及三幅路机动车道宜绕路中线旋转; (2)双幅路及四幅路机动车道宜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两侧行车道各自成为独立的超高横断面。 * 3、超高缓和段和超高渐变率 超高缓和段:从直线段的双向横坡渐变到圆曲线段具有超高单向坡的过渡段。 * * * 超高缓和段长(m) 旋转轴至行车道外边缘的宽度(m) 超高与路拱的代数差(%) 超高渐变率 (1)无中间带的双向双车道公路,缓和段长度按下式计算: 双车道绕内边缘 * (2)多车道公路的超高缓和段长度,视车道数按照(5-11)计算: A、行车道边缘到旋转轴距离为1.5车道时,乘以1.2; B、行车道边缘到旋转轴距离为2车道时,乘以1.5; C、行车道边缘到旋转轴距离为3车道时,乘以2.0. 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一般Lc=Ls; 2、若LcLs 3、若LcLs 仍取Lc=Ls 4、过渡段内不同的过渡方式; 5、若不设缓和曲线,则在直线和圆曲线上各过渡一半 道路勘测设计 冯晓新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道桥系 第五章 * 行车道宽度——公路 单车道宽度: 包括汽车轮胎间距和富余宽度。 b1=c+2y c:轮胎间距; y:富余距离。 双车道宽度: 对向行驶时两车厢自身的宽度以及中间的安全间隙、汽车轮胎至两侧行车道边缘的安全宽度。 ω单=(a+c)/2+x+y ω= a+c+2x+2y * * 有中央分隔带的单侧行车道宽度: 分隔带;行车道;路缘带;富余距离;路肩;车辆间的空隙。 式中:S——后轮外边缘与车道外侧之间的安全距离; D——两汽车后轮外边缘之间的安全距离; M——后轮外边缘与行车道内侧之间的安全间隙; a1,a2——汽车后轮外边缘间距,普通车取1.6m, 大型车2.30m. * 以上是理论车道宽度,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规定各级公路行车道宽度如表5-1。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车道宽度(m) 3.75 3.75 3.75 3.50 3.50 3.25 3.00 注:(1).设计速度为20km/h且为单车道时,车道宽度应采用3.50m。 (2)高速公路为八车道时,内侧车道宽度可采用3.50m。 计算行车速度V=120 km/h时,每条车道的宽度均采用3.75m;当V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