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初衔接教育实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pdf

发布:2025-03-19约9.77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初衔接教育实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第1页

《小初过渡期学生适应能力研究》工作报告

(一)、研究背景:

1、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成熟度的适当提前,为实验研究提供了生理基础。

众所周知,由小学升入初中,是每个孩子学习生活的一大转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

下,许多孩子进入初中后,无法适应课程量的陡然增多、课程内容难度的加深、学习节

奏加快等诸多情况,导致了适应周期长、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发生。

生理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目前儿童生理成熟度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提前了两年

左右,而且心理发展的成熟度增强,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发展,11岁之前是完成小学学

业的最佳时期。教育研究的成果也表明,小学教育任务只需要5年的时间就能全面完成。

在儿童心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适当提前和加强抽象思维训练,增大教学

容量,加快学习节奏,有利于孩子平稳过渡。因而,实施小初适应能力实验,可以有效

缓解孩子身心剧变产生的矛盾,降低小初学习过渡期“坡度”,帮助学生轻松跨越“小

初衔接”难关,会增强学习适应性,实现最优发展。

2、环境的差异使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障碍。

小学生进入中学后,面对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校园环境、师生环境和生生环

境都感到陌生;再加之经过升学的各类考试,学生往往以失败者的心理进入中学,以消

沉的心态对待学习。因此,绕过小升初的“考试关”,为学生创设轻松、开放的教育环

境,整合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资源,形成“小学中有中学,中学中有小学”的教育格局,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将减轻过渡期的心理压力,从而实现愉悦过渡。

3、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学习的热情衰减,信心不足。

在小学阶段,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侧重在玩中学。进

入初中,首先是科目增加,由2科(语文、数学)增加至7科(语文、数学、英语、政

治、历史、生物、地理);其次是教学内容增加,难度不断增强;另外学业的评价标准

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加之长期以来,中小学教

师相互间的交流很少,学生适应初中教学方法的难度必然较大。一旦学生的学习方法与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吻合,教与学就会脱节。学生再也不会认为学习是“好玩”的了,而

作为一种“负担”,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提前一年让小学生进

入中学的校园,增强对新环境的了解、接受和认同,适应教师教学方法。通过一学年的

实验教学,学生习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这为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奠

-1-

《小初衔接教育实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第1页

《小初衔接教育实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第2页

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的原因,2003年7月,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与学道街中学合作进行了小初

过渡期学生适应能力的实验研究。实验的总体目标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创设最佳过

渡环境,发掘潜力、张扬个性、发挥特长,把学生培养成德智双全、身心两健、文理兼

通、学创俱佳的高素质初中生。实验对象是我区小学五年级中根据自愿的原则招收的学

生,共39名,,这项实验的顺利开展得到了我区各小学的大力支持。

(二)、实验具体目标:

1、出“产品”:学生具有明确的追求目标,较强的适应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2、出经验:以衔接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整体改革,探索利于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

的新模式,以及全面育人的客观规律和办好初中的新途径。

3、出能师:在实验班培养出一批具有基本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研究能力,热心从

事教育改革的骨干教师。

(三)、实验基本措施:

1、优化课程结构,改造课程内容

采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按课程标准要求,把小学六年级和

初中三年的课程重新整合,在衔接阶段除开设小学六年级基本课程外,增加初中英语、

思维训练、科技创作以及小初衔接教育,初中阶段除开设初中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