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讲《经典常谈》(解析版)-【寒假自学课】2024年八年级语文寒假提升学与练(统编版).pdf
第09讲名著导读《经典常谈》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
于江苏省东海县。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土。
朱自清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
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后写了《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
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
期代表作。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及叶圣陶合著的《精
读实指导举隅》等。
二、创作背景
朱自清先生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1942年间,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
系与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
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彼时“新文学”与“新文化”已
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因此曾经对于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
态度的“新文化人”也转向表彰其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
载体的重要作用。但态度调整并非简单的立场反复,“新文化人”依旧是在当初“新文化运动”
的延长线上完成的对于传统的接纳。
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
文”,这成为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
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
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也可以说,《经
典常谈》虽是一本小书,但昭示的却是“新文化人”自我演进的大道。朱自清凭借其站在思想
史、学术史、文学史与教育史的多重背景的交汇处,为“新文化人”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成
功地“发凡起例”。
三、名著概说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完成于1942年的著作,80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
启蒙经典。全书分十三个章节,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作品,包括《说文
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
《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亦可看作是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进行的系统梳理。《经典常谈》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
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
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唐诗三百首》
指导大概,以飨读者。朱自清先生在这本小书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四书五经,而
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诸子的经典,辞赋的经典,诗
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他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
化,造就通才。书中的语言极其通俗,而条理又是那样的分明,留心的读者不仅会感到经典流
变的基本脉络,更会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
四、章节概述
1.第一章:《说文解字》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
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
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第二章:《周易》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
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
后称为《逸易》。
3.第三章:《尚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
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
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
“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