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单元训练第十六单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B卷.doc
PAGE
PAGE2
PAGE
PAGE1
第十六单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B)
留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干脆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皖电东送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江苏到达上海,全长656千米,是我国首条1000千伏同塔双回特高压沟通输电工程。读皖电东送线路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皖电东送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淮南资源奢侈状况 B.加快当地重工业发展
C.加强区际联系 D.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该工程有利于淮南
A.减轻环境污染 B.促进经济发展
C.科技水平的提高 D.彻底解决交通运输压力
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穿,成为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战略通道。读中缅油气管道线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①运距短②相对平安③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关于中缅油气管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缓解我国东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②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困难
③带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④使我国石油运输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油气资源的大量运用,对昆明下列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的是
A.粉尘污染B.地面下沉C.酸雨D.煤烟污染
图示意某年我国部分省区的单位面积煤炭消耗量。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据图推断,N省区(简称)最可能是
A.沪B.渝C.晋D.蜀
7.限制图中省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合理措施有
①将耗煤量大的企业外迁②提高燃煤脱硫技术水平③变更较单一的能源消费结构④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总量限制与达标排放⑤扩大城区绿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中俄东线自然气管道工程黑河-长岭段现已竣工,并于2024年12月2日正式投产通气。该工程首次实现了管道建设关键工序远程实时监控,全过程数据采集、分析、预警的智能工地建设。自然气输送有气态(自然气干脆在管道中运输,要求管径大)和液态(先将自然气加压降温液化运输)两种方式。中俄东线自然气管道采纳了气态输送方式。下图为中俄东线自然气管道线路和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中俄东线自然气管道工程黑河-长岭段竣工并通气能够
A.解决华北地区农村能源紧缺现状 B.巩固我国蓝天保卫战成果
C.增加长三角地区自然气的战略储备 D.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9.相对我国西气东输管线,中俄东线自然气管线的优势是
A.智能化程度高 B.穿越河流较少
C.气候条件优越 D.管线长度较短
10.中俄东线自然气管线采纳气态输气有利于
A.增加自然气输送量 B.降低施工技术难度
C.缩短输气管线长度 D.增加输气的敏捷性
川气东送管道工程西起川东北普光首站,东至上海末站,是继西气东输管线之后又一条贯穿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管道大动脉,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四川盆地的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为
A.红壤—气候B.红壤—成土母质
C.紫色土—气候D.紫色土—成土母质
12.影响川气东送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A.城市分布B.地形因素C.交通运输条件D.资源状况
13.下列关于川气东送工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B.有助于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C.带动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D.该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上海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硫氧化物的含量将明显削减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过程。J公司1922年成立于英国,主要生产高端汽车,在英国“去工业化”过程中,国内工厂的生产规模缩小。但近年来其在英国国内的工厂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成为英国“再工业化”的典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过程中最易向外转移的工业部门是
A.技术密集型工业 B.资源密集型工业
C.资金密集型工业 D.劳动密集型工业
15.在“去工业化”过程中,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