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肺复苏指南(完整版)课件.ppt

发布:2020-08-02约3.43千字共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3. 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 球囊面罩呼吸 气管插管 单人复苏通气 建议单人复苏时采用口对面罩人工呼吸(低感染风险)。 单人复苏时使用球囊面罩,需经专门培训。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双人复苏通气——球囊面罩 要求:选择适合面罩;操作者在患者头侧;E-C手法; 提下颌、开放气道;固定面罩防止漏气;适量通气。 球囊总容积:1600ml 单手最大压缩:950ml 双手最大压缩:1350ml 1500ml 900ml 1300ml 儿童型:550/350ml, 婴儿型:280/100ml。 通气有效判定:通气时,胸廓见明显起伏。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按压-通气要求: 1. 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1s(吹气) 2. 给予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抬起 3. 采用按压:通气比为30:2(成人) 4. 如果建立了高级气道(气管插管),每6-8s进行一次通气(8-10次/分钟),通气时不中断胸外按压 5. 避免过度通气,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潮气量6-8ml/kg;球囊面罩通气时, 潮气量稍偏大,约600ml。 6. 胸外按压时尽可能减少中断:每次更换按压者应在5s内完成;在实施保持气道通畅措施,评估循环呼吸,或除颤时中断时间应不超过10s。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4. 电除颤 出现室颤的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与电除颤时间的关系 除颤时间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电除颤与CPR对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电除颤(非同步电复律) 1. 适应症: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是绝对适应症 2. 心跳骤停后先立即行心肺复苏,同时准备除颤仪,判断如果是室颤要在3分钟内除颤。 3. 一次电除颤后立即恢复新一轮的心肺复苏,再次再判断心律,确定是否除颤。 注:不建议“连续三次电击方案”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除颤能量 成人除颤 放置心尖部 放置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只按下1个充电 同时按下2个放电 2能量选择 同步按钮 充电提示 充电完成 1电源开关 3按下其中一个充电 4放置电极,同时按下放电 1. 电源开关 2. 监护位 3. 除颤位 4.能量选择 5.充电 6.放电 放置胸骨右缘 第二肋间(心底) 放置心尖部 (左侧乳头左下放) 放置心尖部 (乳头外、下放) 放置胸骨右缘 第二肋间(心底) 充电健 能量选择键 放置电极,同时按下放电 成人电极板 小儿电极板 推开成人电极板, 可见其后的小儿电极板 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成人心肺复苏流程 儿科心肺复苏流程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1. 建立高级气道,气管插管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 心肺复苏指南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终点的判断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如何识别心跳骤停 1. 意识丧失无反应 判断方法:轻轻拍打患者双肩,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呼其姓名,如无反应,说明意识丧失。 2. 没有呼吸或者不能正常呼吸(仅仅是喘息) 立即呼救 启动救护体系,AED 医院内:通知更多的医生护士(4~6人),准备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 3.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10s 不能明确感觉到脉搏 注:非医务人员只需完成1、2项 CPR 脉搏检查 成人触摸颈动脉 儿童(1~青春期)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 婴儿触摸肱动脉(上臂内侧,肘和肩膀之间) 儿童与婴儿在无脉搏,或脉搏60次/分并伴有血流灌注不足的体征,应立即 开始CPR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流程 “C” 先给予胸外按压 “A” 通畅气道 “B”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30:2 注:更改了旧指南的“ABC”流程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1. 胸外按压 1.胸外按压 原理: 胸外按压 胸泵 人工循环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1. 胸外按压——要点 a. 按压部位 成人:两乳连线中点 胸骨中下1/3交界 1岁至青春期儿童:按压部位同成人 婴儿:胸部中央,两乳连线正下方 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BL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