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奥氏体在冷却时的转变.ppt

发布:2024-03-16约2.61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节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过冷奥氏体--在A1点以下未发生转变的奥氏体。过冷度--奥氏体实际转变温度(实际所处的温度)与A1的温差。过冷度越大,新旧二相间化学自由能差越大,相变驱动力越大。第2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综合动力学曲线、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等温图、TTT图或C曲线。第3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奥氏体等温转变的测定与转变图的建立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综合综合动力学曲线(C曲线、TTT曲线、等温转变曲线)第4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左边的曲线是转变开始线,右边的曲线是转变终了线。它的上部向A1线无限趋近,它的下部与Ms线相交。第5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过冷奥氏体开始转变需要经过一段孕育期,共析钢在550~500℃等温时孕育期最短,转变最快,称为C曲线的“鼻子”。在鼻温以上的高温阶段,随过冷度的增加,转变的孕育期缩短,转变加快;在鼻温以下的中温阶段,随过冷度的增加,转变的孕育期变长,转变变慢。(这是为什么?)第6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过冷奥氏体在不同的温度区间会发生三种不同的转变。共析钢在A1~500℃区间等温发生珠光体转变,转变的产物是珠光体(P),其硬度值较低,在11~40HRC之间;共析钢550℃~Ms点区间等温发生贝氏体转变,产物是贝氏体(B),硬度值较高在40~55HRC之间;在Ms点以下将发生马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M),马氏体的硬度很高,可达到60HRC以上。第7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碳素钢的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与珠光体、马氏体转变的温度区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相互之间有重叠。第8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般认为过冷奥氏体有了0.5%的转变即为转变的开始,转变已完成99.5%即为转变完了。在转变开始线和转变完了线之间,还可以划出转变量为10%、50%、90%等等几条大体平行的曲线。从等温转变图右侧的纵坐标,还可以看出各温度下转变产物的硬度值。第9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图例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600℃进行等温转变,若等温时间只有1s,钢仍然处在过冷奥氏体状态;如果等温了3s,这时已有50%的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组织状态是奥氏体加珠光体各占50%;若在600℃等温7s以上,过冷奥氏体早已全部转变成珠光体,珠光体的硬度值是38HRC。如果在600℃等温3s后立即淬火,将得到50%马氏体加珠光体的组织。第10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TTT图的类型在奥氏体等温转变图上一般存在珠光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三个区域。随着钢中碳含量和合金元素的不同,会有各种类型的C曲线。在碳钢中,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C曲线形状与共析钢基本相似,但位置向左移,同时在过冷奥氏体分解的一定温度范围内,还有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第11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如果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温度在A3-Acm之间,由于存在较多的未溶渗碳体,因而在其C曲线上一般没有先共析渗碳体析出线。(?)第12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在合金钢中,合金元素对C曲线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改变C曲线前后位置,即促进或延迟过冷奥氏体的分解;二、改变C曲线形状,使珠光体转变区与贝氏体转变区分开。各种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的影响是不同的,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钛、钒、钼、钨、铬在含量较多时,大都使珠光体与贝氏体转变区分开并对奥氏体到珠光体的转变有更为明显的推迟作用。根据C曲线的形状以及珠光体转变区、贝氏体转变区相互位置的不同,在Ms温度以上时的C曲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第13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1)珠光体转变与贝氏体转变曲线重迭在A1~Ms的温度范围内只有一个“鼻子”,在“鼻子”上部区进行珠光体转变;“鼻子”下部区进行贝氏体转变。碳钢及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或非稳定碳化物形成元素的低合金钢,如Co钢、Ni钢、Mn钢(锰含量较低时)等的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属于这种类型。第14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珠光体转变曲线与贝氏体转变曲线分开,奥氏体最大转变速度在贝氏体转变区两个转变区域之间出现一个奥氏体稳定区域,在Cr、W、Mo、V等形成稳定碳化物元素的钢中经常具有这种类型的曲线。在合金元素含量较低时,两个“鼻子”间的奥氏体稳定区不很明显,含量较高时,两组曲线往往截然分开。通常,在合金奥氏体中含碳量少时,奥氏体最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