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CH3.2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PPT(11级)讲义.ppt

发布:2017-02-09约8.46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2 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 1. 原始组织为平衡态组织时的加热转变 2. 原始组织为不平衡态组织时的加热转变 △GV 0,△T0,γ→P △GV = 0,△T0,P、γ平衡 △GV 0,△T0,P→γ满足条件;因此,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必须在一定的过热度(TA1)条件下才能发生。 2. 奥氏体形成的温度范围 钢的热处理依据之一是Fe-Fe3C相图 实际加热 理论温度 实际冷却 Ac1、 A1(PSK线)、 Ar1 Ac3、 A3(GS线)、 Ar3 Accm、 Acm(ES线)、 Arcm 3.2.2 奥氏体转变机制 共析钢的原始组织为片状珠光体。当加热到Ac1以上保温时,将全部转变为奥氏体。这一转变过程由下式表示: P ( α + Fe3C ) → γ 含碳量: 0.0218% 6.69% 0.77% 结构: 体心立方 正交晶格 面心立方 这一过程由铁的晶格改组和铁、碳原子的扩散,它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奥氏体形核、奥氏体核的长大、剩余渗碳体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一.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1. 形核条件:奥氏体晶核的形成条件是系统的能量、结构和成分起伏。 2. 形核位置:(a)α/Fe3C界面(优先位置、通过扩散机制);(b)珠光体团交界处;(c)先共析α/珠光体团交界处。 3. 优先在铁素体与渗碳体相界面处形核的原因: (a)界面上存在碳的浓度起伏、结构起伏;易满足形成奥氏体所需的碳浓度; (b)界面存在缺陷,能量高,提供能量起伏;此处原子排列紊乱,位错、空位浓度较高,易满足形成奥氏体所需的能量 (c)有Fe3C溶解后的补充碳原子。 4. 有时在铁素体内部也能形核,只要满足:(a)温度高,提供足够的相变驱动力;(b)有嵌镶块,提供足够的浓度条件和晶核尺寸。 5. 奥氏体形核有铁原子和碳原子扩散机制。 一.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二.奥氏体晶核长大 奥氏体晶核形成之后,长大便开始了。其奥氏体核的长大是依靠碳原子的扩散、奥氏体两侧界面向铁素体及渗碳体推移来进行的。长大过程是通过Fe3C向γ中溶解、碳原子在γ和α中的扩散、α→γ的晶格改组、γ两侧界面(α/γ界面和Fe3C/γ界面)分别向α和Fe3C中推移等过程来进行的。 奥氏体长大是碳原子扩散控制的。 共析钢A晶核长大时浓度变化和扩散示意图 1. 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扩散 由图所示,设在温度t1,在α与Fe3C交界面形成γ核。由于γ晶核中与α交界处碳含量Cγ-αCγ-Fe3C (γ晶核中与Fe3C交界处碳含量),碳原子向α一侧扩散,就改变了γ中各个界面的浓度,破坏了平衡状态,为了恢复平衡,低碳的F将转变为γ而使界面碳含量仍然恢复到Cγ-α,同时Fe3C中的碳也溶入γ,也使界面浓度增高到Cγ-Fe3C,有利于γ的长大。 共析钢A晶核长大时浓度变化和扩散示意图 符号的意义: Cγ:奥氏体的碳浓度,0.77% (S点) Cγ-α:靠近铁素体一侧的奥氏体中含碳量(GS线) Cγ-Fe3C:靠近渗碳体一侧的奥氏体中含碳量(ES线) Cα -γ:靠近奥氏体一侧的铁素体中含碳量(GP线) Cα-Fe3C:靠近渗碳体一侧的铁素体中含碳量(QP的延长线) Fe3C:渗碳体的碳浓度,6.69%。 共析钢A晶核长大机制 奥氏体晶核形成之后,它一面与渗碳体相接,一面与铁素体接。在奥氏体中靠近铁素体一侧含碳量(Cγ-α)较低,而靠近渗碳体一侧含碳量(Cγ-Fe3C)较高,由于Cγ-Fe3CCγ-α,这使得在奥氏体中出现了碳的浓度梯度,引起碳在奥氏体中由高浓度的Fe3C/γ相界面向低浓度的α/γ相界面扩散。随着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破坏了原先相界面处碳浓度的平衡,即造成靠近铁素体一侧奥氏体的碳浓度增高(Cγ-α),靠近渗碳体一侧奥氏体的碳浓度降低(Cγ-Fe3C)。为了恢复原先碳浓度的平衡,势必促使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以及渗碳体的溶解。 共析钢A晶核长大时浓度变化和扩散示意图 2. 碳原子在铁素体内部的扩散 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的同时,在奥氏体中出现了碳的浓度梯度(Cγ-Fe3C-C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