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2 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 川教版.docx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2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川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2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川教版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生产工具和生活状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理解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认识我国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实证精神,通过分析考古资料,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真实状况。
4.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对原始农耕生活的探究。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他们对于古代农耕生活的了解有限,但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愿意探索和学习。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兴趣,但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强,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
在教学实际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1.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高,但缺乏对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
2.在课堂参与度上,部分学生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学生较为被动。
3.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但在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4.学生对古代农耕工具和生活状况的直观认识有限,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历史背景,增强历史知识的实用性。
2.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古代农耕生活。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物模型(农具、石器)、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在线互动。
3.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引擎,用于查找相关历史资料;电子图书馆,提供历史文献和考古报告。
4.教学手段: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幅描绘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期的生活吗?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史前时期的知识,如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主要农作物、生产工具等。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如耕作、收割、打猎等。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每组完成一个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农作物、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等。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对学生在制作手抄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原始农耕生活有什么区别,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现代文明。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阅读教材中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2.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工具有哪些特点?
3.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
-准备下节课的讨论主题:如何将原始农耕生活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
6.课堂延伸(约10分钟):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农田,实地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和农民的耕作方式。
-邀请当地农民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7.教学反思(课后):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原始农耕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如稻、黍、粟等。
-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工具,如耒耜、石斧、石刀等。
-学生能够概述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如农业生产的稳定、社会分工的出现等。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