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缓释、控释制剂药剂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缓释、控释制剂 主讲人 : 张晓云 药物制剂发展的五个时代 第一代: 膏、丹、丸、散等制剂 第二代:普通制剂 第三代: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第四代:靶向给药系统 第五代:脉冲式及自调式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 发展历程 二 概念 三 特点 四 适应性(对药物的要求) 五 类型 一 缓控释制剂的发展历程 蜡丸被认为是最早的缓释制剂 国外缓控释制剂研究始于1965 年,70年代被医药界认可,发展日益迅速,目前国外已有数百种缓控释制剂上市. 我国从80年代开始研制缓控释制剂,目前投产的缓控释制剂已有数十种.正在研制的有上百种. 二 概念 缓释制剂又叫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缓释制剂的英文名通常是sustainde-release preparations,控释制剂的英文名通常是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 缓释制剂 广义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释药缓慢的制剂。 药典上的概念指的是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释放,也就是说药物的释放是一级过程,且与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每24小时用药次数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所以用药次数减少,给药时间间隔延长。 控释制剂 广义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凡是药物以受控的形式释放的制剂。 药典上的概念指的是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药物缓慢的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也就是说药物是以零级或假零级过程释放。且与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每24小时用药次数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所以用药次数减少,给药时间间隔延长。 三 特点 1 起效快,维时长。 2 药物是选择性分布。 3 治疗后,消除快。 4 不存在峰谷现象,血药浓度平稳,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特别对于治疗指数较窄的药物制成缓控释制剂后,能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还克服了给药次数多的特点,从而使用方便。尤其对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患者来说,省去了多次服药的麻烦和痛苦,这样大大提高了病人服药的顺从性。 6 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四 适应性(对药物的要求) 1 生物半衰期很短的药物(t1/21h或2h)和生物半衰期很长的药物(t1/212h或24h)不必制成缓、控释制剂。另外,对于半衰期很短,但在体内有效期很长的药物,也不必制成缓释制剂。一般半衰期在2-8小时的药物最适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2 一次剂量很大的药物(1g),不能制成缓、控释制剂。 3 药效特别强的药物,也不适于制成缓、控释制剂。 4 溶解度小、吸收又无规律,且吸收差、吸收太复杂的药物也不便制成缓、控释制剂。 5 不能在小肠下端有效吸收的药物不适于制成缓释制剂。 6 只在特定部位吸收的药物,如维生素B2也不适于制成缓释制剂。一般在整个消化道都有吸收的药物适合制成缓释制剂。 五 类型 1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以凝胶、蜡质及不溶性材料形成难溶性骨架,通过调节骨架沟槽的大小、多少控制药物释放。如茶碱骨架片。 2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用胃肠道中不溶解或部分溶解的聚合物为衣材,加入少 量致孔剂控制膜中药物释放. 如康泰克胶囊、异烟肼恒释片等。 3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以水不溶性聚合物作半透膜壳,利用渗透压原理控制药物释放。如茶碱渗透泵片 4 植入型缓、控释制剂。 5 宫内给药装置和阴道环。 6 透皮给药系统。 7 脉冲式释药系统或自调式试药系统。 第二节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一 溶出原理 二 扩散原理 三 渗透压原理 四 溶蚀、扩散与溶出结合作用 五 离子交换作用 一 溶出原理 理论依据是Noyes-Whitney溶出速度方程:dc/dt=ksCs. 1 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2 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3 控制粒子大小 4 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5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胶体物质中 二 扩散原理 理论基础是Fick’s第一扩散公式:dM/dt=ADKC/L. 1 包衣:包衣膜大多数是含有数种组分的混和物,基本组成为:包衣成膜材料,着色剂,抗粘剂,避光剂、增塑剂,溶剂,致孔剂。 包衣材料有两大类:(1)肠溶材料:如CAP、虫胶、丙烯酸树脂(EUDRAGIT)(2) 阻滞剂:如石蜡、高级脂肪酸、醇、硬脂酸的钙盐、镁盐。 2 制成微囊 3 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 4 增加黏度以减小扩散速度 5 制成植入剂 6 制成药树脂 7 制成乳剂或混悬剂 1 控释制剂的组成 (1)药物贮库 (2) 控释膜 (3) 能源 (4) 传递孔道 2 渗透泵型口服控释制剂的类型和控释原理及剖面图 单室 双室 3组成渗透泵片的材料 4影响渗透泵片释药的因素 5 举例 口服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剖面图 组成渗透泵片的材料 1、药物 2、半透膜材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