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 4 14要下雨了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414要下雨了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4《14要下雨了》。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通过《14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通过学习《14要下雨了》,学生能够感知自然现象,提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通过朗读和讨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自然之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要下雨了》中包含了一些一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如“雨”、“云”、“风”等,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和书写。
2.课文内容的理解:理解课文描述的自然现象,以及动物们的反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难点:
1.词语的运用:学生需要将课文中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这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难点。
2.观察与想象: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得到提升。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实际天气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设计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兴趣,并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音响系统。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用于课件展示和课后资源拓展。
3.信息化资源: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4.教学手段:实物教具(雨伞、风车等),用于模拟自然现象,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晴天与雨天”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自然引出今天的课题《14要下雨了》。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知(20分钟)
(1)生字词学习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逐个认读,并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接着,讲解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练习。
(2)课文内容理解
教师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并提问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们的行为与下雨前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朗读与表演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挑选一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3.巩固练习(10分钟)
(1)词语运用
教师出示几个与课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巩固词语的运用。
(2)仿写句子
教师给出一个例句,让学生根据例句仿写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以及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词语。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5.作业布置(5分钟)
(1)预习下一课,熟悉生字词。
(2)观察周围环境,找出下雨前的自然现象,并记录下来。
(3)将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家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自然观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观察,如观察云朵的变化、雨前昆虫的行为等,将课文中的自然现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诗歌欣赏:选取与雨相关的儿童诗歌,如《雨中的树》、《雨滴》等,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感受雨的美丽和诗意。
-环保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如讨论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地理知识: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沿海地区的气候、内陆地区的气候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雨季特征。
2.拓展建议:
-观察日记:鼓励学生记录每天的天气变化,包括温度、湿度、云量等,并与课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习惯。
-手工制作:引导学生制作雨伞、雨靴等与雨相关的手工作品,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雨的理解和兴趣。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与雨相关的诗歌,可以是即兴创作,也可以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观察雨前后的植物生长变化,记录观察结果,并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
-研究报告: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雨的资料,如雨的形成过程、雨水的用途等,制作一份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雨天的场景,让学生体验雨天的乐趣,同时学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