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仪表板设计手册.doc

发布:2017-11-24约2.9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仪表板设计手顺书(设计指南) [1] 向相关部门提前确认的内容(设计规格书) ①车辆开发大日程 ②设计计划、制作数模、试制、评价的基本日程 ③配置、生产台数(台/月)、标杆车型 ④仪表板各模块部件结构、范围、数量 ⑤目标成本、目标重量、和标杆车的比较 ⑥沿用部位、部件列表 ⑦市场需求问题点改善内容 ⑧新增组组件、新加工方法、新外协厂家等 [2] 制作1/5分布图 □目的:通过和其他车型的比较找出自己优越的地方以及不足的地方(居住空间、视野等) :大概对成立条件进行验证,并向造型(Design)提出需求 (例:除霜器位置、仪表大小、部件间分缝等) □主要评价项目 ①视野、可视性验证(对视野有无妨碍、阳光是否能直射到仪表上等等) ②玻璃反射(按钮、音箱的照明会不会反射到玻璃上等) ③操作性(各种操作用拉杆、按钮、副仪表、方向盘周围操作空间是否充足的评价) ④居住性(头部空间、腿周围空间、膝部空间等) ⑤舒适性(出风口出风方向,方向是否对应在喉部等) ⑥安全性(安全气囊爆炸、除霜性能的预想、仪表板碰撞范围等) ⑦收纳性(手套箱开口容量、副仪表容量、烟灰缸、杯座等) 这些问题要通过1/5分布图来防止问题的发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内容 ※请参照附件(BSUV省略) [3] 制作主要断面(可以是二维的) 1 找到主体的成形方向 · 要优先保证造型面,保证所有的曲面的前提下决定成形方向 根据表面皮纹规格不同,角度也有所不同,平均是7°~ · 决定加工方法 2 仪表×转向管柱中央 SEC C·管梁直径要尽量使用有共用性的 ·满足转向管柱振动、对应正碰、转向管柱碰撞的结构(ECE12、MVSS203、204标准验证) (尽量缩短距离C,和前围搭接,但是形状上要容易折叠) ·侧面碰撞的辅助板材 D·下面用螺钉或者螺栓进行固定,要保证脚部接触后也不会脱落。 ·分割线要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尽可能做小 B·决定除霜器的类型(压力形或者流速形) ·对玻璃的吹风角度、目标位置、开口大小、提速通道长度等要尽可能接近目标,制作出缜密的基本断面 ·除霜器出口的尺寸在设计时要注意不能让物品掉落(一枚硬币) ·加热器开口结合部的角度要尽量让仪表板容易搭载 ·前挡风玻璃出风目标方向 C·直面形状要尽可能与转向管柱垂直 ·将较重的部件装在此支架上,和部分仪表板要有共用装配关系 ·中央下部要和仪表板连接,同时要考虑减重和降低成本 ·要考虑音箱等的后期维修性 D·讨论结构上是否有对碰撞不利的地方(FMVSS201、ECE21标准验证) ·碰撞破损后要尽可能保证形状的完整,以及没有棱角超出范围(ECE21标准验证) ·根据ECE标准确认外凸物以及倒角是否满足要求(ECE21标准验证) 其他·直接看不到的部件要尽可能通过一体化、降低料厚、降低加工成本等达到减重和降成本的目的。 ·风道类要用最小料厚,1.0~1.5mm,注塑成形,自然色 ·电线束、CPU、继电器类布置 ·对电线束烧损进行对应 4 手套箱部断面 5 出风口部前门结合部 6 副仪表部 ※2 其他:设计要点请参照其他资料DR重点内容进行推进 DR的重点内容 一下的内容是DR的重点内容: ·能否装配?在装配时,是否容易划伤? ·后期更换时是否能够顺利取下?每个件是否都能单独拆卸? ·固定的数量、位置是否合理?装配轨迹、搭接轨迹是否OK? ·是否有掉落防止措施?是否避开了装配的优先顺序? ·装配后会不会有松动现象?是否结实?即使是过苛的使用条件也OK? ·形状对于强度、刚性是否有利?有没有多余的部分?质量是否过剩? ·形状是否充分考虑了树脂的特性?末端是否呈现开放状? ·部件的装配形状是否是在最短距离来连接的?形状、职位是否合理? ·从部件间间隙是否能看到内部?会不会产生噪音?W/H和间隙是否确保了? ·是否对间隙和可装配位置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部件种类是否已经是最少了? ·在仪表板试验中是否有部件飞出或者破损等现象? ·是否是在完全理解了各部件的性能和功能后进行的设计? ·是否有在耐热试验中不利的形状? ·是否考虑了EC内突规定? ·有没有PL的凹凸是否很少?压入距离是否是最少? ·铸造模具是否能够轻易的进行加工? ·是否考虑了降低成本?是否考虑了减重? ·部件能否一体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