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存在主义——以萨特为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8讲 存在主义——以萨特为例 一、存在主义的形成 二、萨特的存在主义 1、生平、著作 2、现象学的本体论 3、自由主义 一、 存在主义的形成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20世纪人本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它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二战”后盛行于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成为占据西方社会统治地位的哲学。60年代以后,存在主义开始走向衰落 。 1980年代受到了中国青年的热情关注。 1、政治经济背景 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机器大工业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对自身充满信心。因此在哲学上表现为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与之相关的乐观主义的张扬与盛行。人们崇尚理性和科学,借助知识的力量,在自然面前展示了人的伟大和神奇。 但是,20世纪初的一系列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与法西斯主义暴行,使得人们对人类文明不再报着过分乐观的心态,开始感受到动荡社会中个人的绝望、孤独、无助、苦闷和彷徨。社会不再给人一种安全感、宁静感,而是使人感到无意义、失落和痛楚。 这方面的论述,比较典型的有: 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文明经受着考验》;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 2、文化哲学背景 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和强大无比的异化。 人们日益沦为机器的附属品,日益失去自身的尊严、沦为机器的奴隶。昔日那光芒四射的理性和科学渐渐变得黯淡,由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变成人类不堪忍受的苦难的祸源。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 霍克海默的理性的毁灭; 阿多诺的反同一性星丛。 在这危机四伏的社会中,人自身的存在受到威胁,当然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意义和终极关怀等问题就被提上日程,成为人的主体精神和内心危机意识的集中体现,以及人本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关注的焦点。 3、认识论根源 19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 是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是他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的存在观。在此之前,存在一直处在一种被遗忘的状态,尽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对存在都有过论述,但是他们对存在的规定与存在主义者的理解却相去甚远。 二、萨特的存在主义 1、生平、著作 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萨特于1929年毕业于被称为 “哲学家摇篮”的巴黎师范学院。 《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2版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周煦良等译,上海译文出版1988年 《辩证理性批判》 林骧华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萨特小说集》 亚丁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自我的超越性》 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不惑之年》 丁世中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萨特自述》 苏斌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2、现象学的本体论 现象和本质是什么样的关系? 萨特否定现象后面有本质,否定现象背后有不可还原为现象的自在之物。认为现象本身就是存在着的、现实的和具体的;“存在的现象”就是“现象的存在”。研究存在、研究本质就得从现象入手;现象的显现就是存在的本质直观。在萨特看来,并不存在什么抽象的、超越现象的本质;本质是由一系列的显示存在者的显现决定的。 人的存在是最基本的本体和最基础的存在,人们通常所谓的意识、现象、本质和存在者都属于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指谓的是外部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 “自在的存在”的三个特征: 1)“存在存在(绝对的),存在是自在的(无联系的),存在是其所是(不变的)。”它是绝对的,不变的,僵死的,脱离时间性的,不可名状的;它不是被意识创造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创造自己;不是被动的,也不是主动的;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它没有内在性和对自身的关系。它无内容,因此也是无意义的, 2)它由自身而充实,完全是不透明的、不开放的,孤立的,无联系的和封闭的。它处在变化之外,没有发展,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就是它自己,因此是无法认识的。 3)它独立于上帝又独立于精神,它没有来源,没有秩序,也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