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体育上册 第十五课 蹲踞式跳远说课稿.docx
六年级体育上册第十五课蹲踞式跳远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六年级上册体育课第十五课“蹲踞式跳远”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课程内容与课本紧密结合,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和身体素质提升,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通过蹲踞式跳远教学,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强化体能锻炼,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勇敢、坚毅、自信的体育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促进身心健康,符合新教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掌握蹲踞式跳远的起跳姿势和助跑节奏;
②熟练运用摆动腿和支撑腿的协调配合,实现有效的跳跃;
③学会合理的落地姿势,避免运动损伤。
2.教学难点,
①起跳时身体重心的快速转换和控制;
②助跑与起跳的瞬间力量爆发和协调性;
③跳跃过程中的身体平衡和空间感知能力。这些难点需要通过分解动作、示范讲解、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克服,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示范教学与分解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
2.设计小组竞赛和接力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视频回放技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动作,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4.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跳远技巧和动作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要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站在体育场的起跳板上,面对学生,微笑着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项非常有趣的运动——蹲踞式跳远。你们有没有跃跃欲试呢?”
2.学生们兴奋地回答:“有!”
3.老师接着说:“好,那我们一起来探索这项运动的奥秘吧!”
二、基本概念讲解
1.老师站在讲台前,指着起跳板说:“首先,我们要了解蹲踞式跳远的定义和基本动作要领。”
2.老师讲解蹲踞式跳远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田径运动中的地位。
3.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三、动作示范与讲解
1.老师站在起跳板上,进行蹲踞式跳远的示范,动作要标准、流畅。
2.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每个动作的要点:
-助跑:起跑后,保持匀速跑动,最后几步加快速度,最后一步起跳。
-起跳:身体重心前移,用力蹬地,同时摆动腿迅速前摆。
-蹲踞:起跳后,两腿迅速蹲下,双手撑地,身体成蹲踞姿势。
-跳跃:身体从蹲踞姿势迅速起跳,向前跃出。
-落地:保持身体平衡,落地时尽量用前脚掌着地。
3.学生跟随老师的示范,认真模仿动作。
四、分解练习
1.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练习。
2.老师对每个动作进行分解练习:
-助跑练习:让学生在起跑线上练习助跑,注意保持匀速跑动。
-起跳练习:让学生在起跳板上练习起跳,注意用力蹬地,摆动腿迅速前摆。
-蹲踞练习:让学生在起跳板上练习蹲踞,注意两腿迅速蹲下,双手撑地。
-跳跃练习:让学生在起跳板上练习跳跃,注意身体从蹲踞姿势迅速起跳。
-落地练习:让学生在起跳板上练习落地,注意保持身体平衡,用前脚掌着地。
3.学生分组练习,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五、小组竞赛
1.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蹲踞式跳远比赛。
2.比赛规则: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比赛,其他组员作为啦啦队为参赛者加油。
-比赛分为预赛、复赛和决赛,每组选手都有一次机会。
-比赛成绩以跳跃距离长短为标准,距离越长,成绩越好。
3.学生积极参与比赛,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六、总结与反思
1.老师站在讲台前,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们学习了蹲踞式跳远的定义、动作要领和比赛规则。
-通过分解练习和小组竞赛,大家掌握了蹲踞式跳远的技巧。
-在比赛中,大家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七、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在家练习蹲踞式跳远,巩固所学动作。
-每位学生记录自己的跳跃成绩,与同学分享。
2.老师强调课后练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坚持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历史文化:介绍蹲踞式跳远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其在我国乃至世界田径运动史上的地位。
-运动生理学:讲解蹲踞式跳远对人体的锻炼价值,如提高下肢力量、增强心肺功能等。
-运动心理学:分析运动员在蹲踞式跳远比赛中的心理状态,探讨如何提高比赛成绩。
-体育法规:了解田径比赛规则,特别是蹲踞式跳远的相关规定。
-安全教育:强调运动安全意识,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书籍:《田径运动教程》、《运动生理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