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善良王蒙-优秀教案.docx

发布:2025-03-22约3.54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善良王蒙-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关于善良的深刻内涵,掌握作者对善良与凶恶不同价值的思考。

-培养学生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学习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组织课堂辩论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对善良这一主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珍视善良的品质。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善良,传递正能量,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对善良的独特认识和深刻感悟,把握文章主旨。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写作特色,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法阐述观点的技巧。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在当今复杂社会环境下善良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坚守善良的信念。

-启发学生在面对不同观点时,能够理性思考,辩证看待善良与凶恶的关系,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系统讲解文章的背景知识、生字词、文章结构等基础知识,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对文章中关键语句、重要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

2.自主阅读法

-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圈点批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问题,如善良与凶恶的对比、作者对善良的态度等。

-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分享各自的见解,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辩论法

-针对在现代社会中,善良是否依然必要这一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通过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善良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展示一些体现善良行为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志愿者帮助贫困地区儿童、路人救助受伤小动物等。

2.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些画面,你心中涌起怎样的感受?你对善良是如何理解的?

3.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对善良的初步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王蒙的《善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作者对善良独特见解的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简要介绍作者王蒙

-王蒙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曾任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涵盖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代表作有《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活动变人形》等。

2.说明文章的创作背景

-《善良》写于1995年,当时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潮涌动,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一定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蒙通过对善良与凶恶的思考,试图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善良的力量和价值,坚守内心的善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文章围绕善良展开了哪些方面的论述?

-作者对善良持怎样的态度?

3.请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梳理文章脉络:

-文章首先指出善良似乎是过时的观念,但作者认为善良不过时。接着通过将善良与凶恶进行多方面对比,阐述了善良的力量和价值,最后呼吁人们相信善良,坚守善良。

(四)文本研读(20分钟)

1.分析善良与凶恶的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善良与凶恶对比的语句,如善良的人总是把自己说得卑劣与凶恶的人总是百般抵赖,把自己说得一贯正确。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种对比的作用,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通过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善良与凶恶不同的本质特征,更有力地论证了善良的价值。

2.探讨作者对善良的思考

-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具体语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认为善良会让人吃亏,善良者常被误解,所以觉得善良过时。

-追问:作者又是如何反驳这种观点的?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分析,教师总结:作者从善良的定义、力量、作用等方面进行反驳,强调善良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具有强大的生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