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pptx

发布:2025-02-20约1.68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7.1概述

7.2地下水化学组分(ChemicalcompositionofG.W.)

7.3地下水化学成份形成作用(ChemicalactionsofG.W.)

7.4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及其化学特征(自学)

7.5地下水化学成份分析及其图示(自学);地下水化学成份是地下水与周围环境长久相互作用产物,它是一个主要信息源,是“化石”,研究地下水化学成份能够帮助我们回溯一个地域水文地质历史,说明地下水起源和形成。

地下水是地壳中元素迁移、分散与富集载体,研究成矿过程中地下水化学作用,对于说明成矿机制,完善与丰富成矿理论有很大意义。

不能从纯化学角度,孤立、静止地研究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其形成,必须从地下水与环境长久相互作用角度出发,去揭示地下水化学演变内在依据和规律。

从实际应用来看,不一样用水目标,对水质要求不一样,所以研究地下水化学成份也是水质评价需要。;7.2地下水化学组分

(ChemicalcompositionofG.W.);O2、N2

起源:大气

O2含量愈高,表明地下水所处地球化学环境愈有利于氧化作用;

N2单独存在表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

H2S、CH4

与有机物、微生物生物化学过程相关;

表明地下水所处地球化学环境为还原环境;

成煤过程(煤田水),成油气过程(油气藏,油田水)。

CO2

起源;主要阴离子(anions):

主要阳离子(cations):;Cl-(高矿化水中主要阴离子):

沉积盐类溶解;

岩浆岩含氯矿物(如氯磷灰石、方钠石)风化溶解;

海水;

火山喷发物溶滤;

人为污染。

地下水中最稳定离子,其含量随矿化度升高而增加,常可用来说明地下水矿化程度。

SO42-(中等矿化水中主要阴离子):

硫酸盐沉积岩溶解;

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煤系地层)氧化;

人类活动——化石燃料燃烧产生SO2,降“酸雨”。

HCO3-(低矿化水中主要阴离子):

含碳酸盐沉积岩与变质岩溶解;

岩浆岩、变质岩铝硅酸盐矿物(钠长石、钙长石)风化溶解。;Na+、K+(高矿化水中主要阳离子):

沉积盐岩(钠盐、钾盐)溶解;

岩浆岩、变质岩含钾、钠矿物风化溶解;

海水;

在地下水中K+含量比Na+少得多,因为K+大量参加形成不溶于水次生矿物(如绢云母、蒙脱???等),并易被植物吸收;

K+性质与Na+相近,含量少,分析困难,故在普通情况下,将K+归并到Na+中,不另区分。

Ca2+、Mg2+(低矿化水中主要阳离子):

碳酸盐类沉积物或含石膏沉积物溶解;

岩浆岩、变质岩含钙、镁矿物风化溶解;;地下水总矿化度及化学成份表示式;地下水化学成份表示式——库尔洛夫式;化学成份;;;地下水流动性:地下水径流和交替强度(Q与V);长久、强烈溶滤作用结果,地下水以低矿化度难溶离子为主,HCO3—Ca水或HCO3—CaMg水;

这是由溶滤作用阶段性决定,在由各种盐类组成岩石中:

开始:Cl盐最易溶于水中→随水带走

随即:SO42-盐类被溶入中→随水带走

最终:岩土中只剩较难溶碳酸盐类

所以,溶滤作用是地质历史长久作用结果,须从地质历史发展角度来了解;

前期溶滤作用——溶滤什么组分,水中取得对应组分;

后期溶滤作用——长久强烈溶滤作用结果,易溶解组分被水带走,最终是难溶成份低矿化水。;浓缩作用(Concentratingprocess);地下水化学成份形成作用受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条件影响,地下水化学特征往往含有一定分带性(空间上);矿化度升高;脱碳酸作用(Decarburizationprocess)

定义

水中CO2溶解度受环境温度和压力控制,CO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2便成为游离CO2从水中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粘土及粘土岩类最轻易发生交替吸附作用。;;;7.4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及其化学特征(自学);地下水化学分析内容—是水质评价基础;地下水化学分析内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