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保障正常生命活动学案浙科版选择性必修1.doc
PAGE
PAGE6
内环境的稳态保障正常生命活动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
1.内环境处于动态改变的相对稳定状态
1.科学思维——①运用归纳与概括,总结内环境稳态的本质;②通过分析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明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2.社会责任——通过内环境稳态学问的学习,体会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从而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2.各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学问点eq\b\lc\|\rc\(\a\vs4\al\co1(,,,,))内环境稳态与维持
1.内环境处于动态改变的相对稳定状态
(1)稳态的概念:动物体通过调整作用使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特点
①内环境中的血糖浓度、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特性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中。
②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
2.各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整机制来实现的,举例如下:
(1)血糖调整
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下降时,胰腺中的特定胰岛细胞感受到血糖浓度的下降,会分泌相关激素,引起肝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维持肯定的血糖浓度。这种调整主要依靠体液调整来实现。
(2)体温调整
外界气温降低,机体出现战栗,皮肤血管收缩,某些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以促进细胞代谢产热。该调整主要依靠神经调整来实现,体液调整也参加其中。
(3)对抗病原体
当外界病原体入侵机体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推断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
(2)内环境稳态是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整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
(3)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运行。 (√)
(4)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肯定不会发生疾病。 (×)
(5)由内环境的成分及其含量可推知某些疾病的发病风险。 (√)
(6)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样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
2.人猛烈运动后,产生大量乳酸,pH将如何改变()
A.没有一点改变
B.pH显著降低
C.pH降低但不明显
D.pH显著上升
解析:选C当机体猛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血浆的pH会略有降低但不明显。
3.内环境稳态的调整机制是()
A.神经调整 B.体液调整
C.神经—体液调整 D.神经—体液—免疫调整
解析:选D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
4.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需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其缘由是()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物质保持稳定
解析:选A注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大致相当,二者是等渗溶液,能够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或吸水,以造成细胞变形或裂开,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1.人体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引起中暑。人的体温上升时可引起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此外,大量出汗,体液过量丢失会引起乏力、低血压和虚脱;盐也随之丢失,导致血液循环和其他各系统功能紊乱。
(1)上述事实说明白什么?
提示:人体维持稳态的调整实力是有肯定限度的。
(2)若发生疾病,内环境稳态肯定会遭到破坏吗?
提示:不肯定。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肯定会发生疾病;但发生疾病,内环境稳态不肯定遭到破坏,比如某些遗传病人、植物人的稳态是正常的。
2.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
(1)干脆参加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
(2)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需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
(3)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
1.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1)由于细胞不断进行代谢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
(2)内环境稳态的内容
①理化性质eq\b\lc\{\rc\(\a\vs4\al\co1(pH:7.35~7.45,温度:37℃左右,渗透压:770kPa左右?37℃时?))
②化学成分(水、无机盐、血糖等)处于不断改变之中,但含量相对稳定。
2.组织水肿及稳态失调引起的相关疾病
(1)组织水肿分析
从渗透压的角度,分析引起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