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TSBIAORG 001-2023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质量控制标准.docx

发布:2025-03-20约5.26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11.100CCS C00/09

团体标准

T/SBIAORG 001-2023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质量控制标准》

Criteriaforqualitycontrolofexosomesfrommesenchymalstemcells

2023-03-27发布 2023-04-01实施

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

PAGE

PAGE10

目 录

前言 3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质量控制标准 4

范围 4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术语和定义 4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采集 5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要求 5

间充质干细胞上清 5

间充质干细胞伦理要求 5

技术要求 5

原材料 5

外泌体的质量标准 6

鉴定方法 7

粒径及浓度 7

形态 8

表面标志蛋白 8

无菌检测 8

细胞内外致病因子检测 8

内毒素检测 8

异常免疫学反应检测 8

保存 8

运输 9

标签 9

附录A(规范性附录)外泌体样品透射电镜观察 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外泌体样品荧光标记及纳米流式检测 11

主要参考文献 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埃格颂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惠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南松林生物科技责任有限公司、深圳特瑞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骨泌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莱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善泰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汉氏医学发展有限公司、江西东弘惠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埃格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绍兴优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循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东弘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宇玫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惠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峰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跃飞、韩忠朝、王京苏、王晓冰、韩之雷、高博、严月华、王端贺、艾辉、李国荣、陈云生、李明、唐卫、刘丽娟、杜东。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质量控制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质量控制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制备、储存、运输和应用的质量管理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T/CSCB0001干细胞通用要求

T/CSCB0003人间充质干细胞

T/CSCB0015-2022人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制备通用要求

术语和定义

干细胞

干细胞是来自于胚胎、胎儿或成人体内具有在一定条件下无限制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能够产生表现型与基因型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子细胞,也能产生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已特化的细胞,同时还能分化为祖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干细胞的所有共性,即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

外泌体

外泌体(exosome)是细胞分泌的膜外双层脂质小囊泡,直径30~200nm,包含了蛋白质、脂质、多糖及RNA等物质,可以转运核酸、脂质和蛋白质,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采集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要求

对间充质干细胞组织样本的供者来源需进行规范的供者筛查,且在样本采集期间无人源特定病毒(包括HIV、HBV、HCV、EBV、CMV、HTLV)的感染,无梅毒螺旋体感染。

对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系或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须能追溯原始供体,并符合前述供者筛查要求。不得使用患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和家族史中有明确遗传性疾病的供者作为异体干细胞来源。

间充质干细胞供者相关信息需可追溯。间充质干细胞可从脐带、脂肪、羊膜获取,并应用于制备各种治疗用的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上清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培养基中去除细胞、细胞碎片及其他细胞成分后所余留的液体。

间充质干细胞伦理要求

间充质干细胞在使用及临床中应符合《涉及人的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建设指南》(2019版,附则六:干细胞临床研究伦理审查)规定。

技术要求

原材料

应符合T/CSCB0001、T/CSCB0003的要求。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控制要符合T/CSCB0003的规定。

干细胞培养上清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外泌体,收获外泌体最佳时间为P5代间充质干细胞,要求融合率达95%以上的细胞上清。

5.1.4

外泌体的制备与纯化要符合T/CSCB0015-2022的规定。

外泌体的质量标准

粒径

外泌体粒径应小于200纳米,且在60-120纳米范围内形成粒径峰值(图1)。

形态

透射电显微镜观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