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速铁路概论之线路.ppt

发布:2018-11-20约1.85万字共1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开道岔和交分道岔的共同特点是将一个道岔套到另一个道岔内,既减少用地,又起到两幅道岔的作用,故这类道岔称为复式道岔,而单开道岔和双开道岔,则称为单式道岔。 除了各种道岔外,在线路上还有一种交叉设备。常用的菱有两个锐角辙叉和两个钝角撤叉。但交叉没有转辙器,所以它和道岔不同,机车车辆只能在原来的线路上通过交叉后继续前进,而不能转线。 菱形交叉 五、过岔速度及提高过岔速度的措施 列车在通过道岔时的过岔速度,是控制列车行车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列车的过岔速度,包括侧向通过速度和直向通过速度。 1.侧向通过速度 对于单开道岔而言,侧向过岔速度包括转辙器、导曲线、辙叉、岔后连接线路这四部分的通过速度。 长期的实践表明,侧向过岔速度主要由转辙器部位和导曲线部位的通过速度决定。 2.影响侧向过岔速度的因素 导曲线没有设置超高和缓和曲线,且半径较小,列车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大。 列车通过曲线时,需要提供向心力F保证列车受力基本均衡。可通过设置外轨道超高来提供向心力F,平衡列车受力。道岔的导曲线部分没有设置超高,因此导致列车未被平衡的离心力大,影响列车侧向过岔速度。 向心力 外轨超高提供向心力 3.基本参数的确定 目前,在道岔设计中,采用三个参数: 1)动能损失(ω) 2)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α) 3)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增量(Ψ) 4.提高侧向过岔速度的途径 1)增大导曲线半径、减小车轮对道岔各部位的冲击角。 2)加强道岔结构。 5.直向过岔速度 影响直向过岔速度的因素 1)道岔平面冲击角的影响。 2)道岔平面几何不平顺的影响。 直向过岔速度的范围 根据我国运营实践并结合一定的理论分析,依据道岔的结构状况,直向过岔速度限制为同等级区间线路容许速度的80%—90%。 3.提高直向过岔速度的途径 1)使用可动心轨,消灭有害空间; 2)采用长护轨,减小冲击角; 3)使用弹性跟端,提高道岔弹性; 4)采用特种断面的钢轨; 5)增设轨底坡; 6)保证轨距(1435mm)均匀; 7)提高轨道技术含量,采用无缝线路; 8)采用新型轨下基础。 六、道岔号数及列车过岔速度 道岔因其辙叉角的不同,有不同的道岔号(N),道岔号数表明了道岔各部分的主要尺寸。对于道岔号我们习惯用辙叉角(α)的余切值来表示。 式中: N-道岔号数 FE-撤叉根端长 AE-撤叉跟端支距 现场检测道岔号数的最简单方法是用脚量法,即先在辙叉心轨顶面上找出一脚长的宽度处,然后由此向前量至辙叉理论尖端处是几脚,就是几号道岔。 道岔号测量法 道岔号数(N) 辙叉角(α) 导曲线半径(m) 道岔全长(m) 侧向允许通过速度(km/h) 9 6020′25〞 180 28.848 30 12 4045′49〞 330 36.815 45 18 3010′12.5〞 800 54.00 80 道岔是线路提高速度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列车通过道岔的速度分为直向过岔速度与侧向过岔速度两种。 辙叉角α越小,N值越大,导曲线半径也就越大,侧线过岔速度越高。 目前我国铁路上大多使用9、12、18号三个型号道岔, 它们所允许的侧向通过速度分别为30、45、80公里/小时。 常用道岔有关尺寸及侧向允许速度 列车过岔速度 :目前我国规定采用的道岔号数有9、12、18和24号。道岔结构复杂,零件较多,是轨道中的薄弱环节。由于导曲线部分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列车通过道岔时如果速度过高,突然产生的离心力就很大,特别是当侧向通过时,车轮对尖轨、护轨和翼轨都有冲击,速度过大时冲击力就很大。这样不仅会造成很大程度的摇晃,使旅客感到不舒适,而且威胁行车安全,因此列车的过岔速度不得不受到很大限制。 七、轨道的几何形位 轨道几何形位是指轨道各部分的几何形状、相对位置和基本尺寸。从轨道横断面上来看,轨道的几何形位包括轨距、水平、外轨超高和轨底坡。轨道的两股钢轨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位保证机车车辆顺利通过小半径曲线,曲线轨距应考虑加宽。两股钢轨的顶面应置于同一水平差。从轨道的纵断面上看,轨道的几何形位包括轨道的前后高低。钢轨顶面在纵向上应保持一定的平顺度,为行车平稳创造条件。 一、直线部分的轨距和水平 1.轨距 两根钢轨轨头内侧之间的距离称为轨距。 我国规定,轨距应在钢轨头部内侧顶面下16mm处测量。 我国铁路主要采用1435mm的标准轨距,世界各国铁路也普遍采用1435mm的轨距。 轨距宽于1435 mm的称为宽轨铁路,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