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3.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茅盾
一、茅盾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
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有维新思想并热衷于新学。母亲陈爱珠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母亲严格的家教,使茅盾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性。
时代和家庭以及故乡见闻的影响,使茅盾从小就萌发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立志自强和企图除旧布新的民主主义思想,形成了关注人生的生活态度。
2、中国革命的曲折性与茅盾的“矛盾”
茅盾的教育经历: 辍学、半工半读。
茅盾的工作经历: 主持《小说月报》改革,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后到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后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思想充满矛盾。
3、“矛盾”:
首先是革命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其次生活上,经历了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与现实生活处境的矛盾。再次思想情绪上,充满激昂奋发与缠绵幽怨的矛盾。茅盾有着参与社会变革的冲动,又有较充分的文学准备,使他有可能担负起用文学来反映时代的历史使命。
二、创作道路
(一)《蚀》The Eclipse
是茅盾的处女作,由三个略有连续性的中篇组成:《幻灭》《动摇》《追求》
“茅盾”这个笔名是他在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
无以一贯之的中心人物和故事情节,各部结构自行独立。
首先,真实、直接、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作品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
其次,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群像。
静女士、方太太属于一类;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属另一类。
(二)《虹》(Rainbow)《宿莽》等小说、散文,开始跨上革命现实主义道路提倡新写实主义,文艺要有时代性,一是适当给予人们以怎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集团活力怎样推动时代前进。
(三)在迂回的创作新路上。《路》、《三人行》、历史小说《石碣》、《豹子头林冲》、《大泽乡》努力以无产阶级观点反映历史和现实,但因对描写对象不熟悉,出现公式化、概念化毛病。
(四)1931——1937革命现实主义的胜利。《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三十年代的散文。
(五)革命现实主义的新追求(1937——1948)
1、1937——1938《第一阶段的故事》、《炮火的洗礼》。反映抗战历史面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暴行,鼓舞人民抗日斗志。艺术上追求大众化。
2、抗日战争相持阶段(1939——1944)
《腐蚀》(Putrefaction)《霜叶红似二月花》(Mable Leaves as Red as February Flowers),中篇《走上岗位》,短篇集《委屈》、《耶稣之死》,散文《见闻杂记》
3、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
《清明前后》( Before and after the Spring Festival)
突出反映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生活急剧变化,表现人民民主的要求,从形式上,继续追求大众化。这是茅盾创作的唯一的剧作。
4、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锻炼》、短篇《一个够程度的人》、《惊蛰》
和散文集。把探求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与艺术形式群众化结合起来。
三、《子夜》的创作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的社会分析小说的开拓和典范之作,也是我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成熟的标志。它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对《子夜》的评价
A 肯定性评价:
瞿秋白:“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子夜》不能够不说是很大的成绩”“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冯雪峰:“《子夜》是把鲁迅先生先驱地英勇地所开辟的中国现代的战斗的文学道路,现实主义的创作的路,接引到普罗革命文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美国《东方文学大辞典》茅盾条目“特别成功的地方”是“采用现代小说的技巧”,“精确地描绘出当时中国的许多相互冲突的力量”。“茅盾的作品标志着中国文学中现实主义倾向的顶峰。”
法国《大拉鲁斯百科全书》:茅盾是“众所公认”的“第一位将革命记录下来的历史家,包括《子夜》在内的著作,细致地描绘了自封建王朝结束以来中国生活与经济的变迁”。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子夜是中国新文学中第一部社会史诗型的优秀作品。》”
B 否定性评价
一是说《子夜》创立的“社会剖析小说”“范式”,“构成了对‘五四’文学传统的一次重要背逆”。
二是说《子夜》的创作方法是“主题先行”论,是“一份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
三是说茅盾“戴上‘阶级’的滤色镜与‘斗争’的变色镜在作品中伪造生活”;通过《子夜》形成了“非‘敌’即‘我’”,“非此即彼、先进与落后、革命与反革命”的‘二元对立’模式”。
四是说存在“两个彼此对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的茅盾,其灵魂分裂为两半”,但文学家的一半“屈从”政治家的一半。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