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提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现代文学提纲 绪论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现代文学的命名 比较明晰但也较为简单的界说是指单纯的时间概念,即通常指从五四运动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较为复杂一些的,认为“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与发展。“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 2、文学的现代化问题 “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 “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现代文学与文学现代化是80年代的文学史家提出的主张。严家炎教授 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现代文学取代新文学概念后面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学时间的等级化。在五四到1950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的文学被称作“新文学”,现代文学这一概念出现在59年。 当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等级关系。 现代文学重回它的本义。即现代化、现代性与现代。 现代化是指某个社会、国家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历史过程。(从典章制度、文化观念、人的自我认知等) 现代是一系列关于人、社会、国家等从观念到制度的一系列设计。 二、文学观念改革 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戏剧是“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而在西方,斜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以后,由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就已形成。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东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应有的地位。 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等。 五四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 背景:1、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冲动与“言文一致”的历史趋势。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对于“国民”意识的强化。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 2、 晚清的维新运动与三界革命:新民。 诗界革命:突破格式的限制。 小说界革命:改良群治与新民。 文界革命:新文体。 “三界”革命已有的趋势: 文学因时而变 关注社会变革 挑战传统 世界文学的视野 背景二、晚清民初的知识生产的条件: 科举制的废除/现代出版业与报刊杂志与稿费制度/北洋政府的社会控制力的消弱。 背景三: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既是文学革命的背景,为文学革命提供思想支援和动力。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中国的启蒙运动。 陈独秀:《青年杂志》(1915年创办) 《敬告青年》 倡导“人权、平等、自由”之思想。 “人权平等思想”“科学”的兴起为现代社会进步之条件。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 “近世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三曰社会主义。” 《吾人最后之觉悟》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共和宪政体制无法与旧伦理共存。“伦理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觉悟”。 最后之觉悟指什么? 颠覆与政治体制溶为一体的意识形态化了的儒家意识形态—礼教。抨击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儒家意识形态与皇权专制,压抑个性,使得个体无法成长。“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重估一切价值—妇女、贞洁、教育、劳工等。作为偶像的孔子的倒塌。 输入西方文化与学理。陈独秀“欧化”、胡适“输入西方学理”。从人道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进化论等。 全盘西化论与反传统主义。 背景四:留学生运动以及现代大学机制的建立。晚清废科举,派遣留学生。日本、欧洲。美国。等。(制度变革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识群体的出现为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提供智力支持。 文学革命的过程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进化论的角度,倡白话废文言。语体革命。 文学改良的八事(6页教材) 白话文为中国文学史的正宗地位。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启蒙主义的视角,文学作为革新社会与人性之途。 响应:刘半农、傅斯年等 双簧信事件: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复信驳斥。(新文化人的诡计。从传媒的角度看会是另一种理解:陈平原《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语体文与现代民族国家。周作人《人的文学》。 新杂志的创办与现代传媒。这一方面标志着新文学被未来的知识精英接受,并且将新思潮向全国各地扩散。进而影响地方的知识精英。 胡适《每周评论》、《新潮》。 文学革命及其反对。 批判“黑幕派”与“鸳鸯蝴蝶派”文学。 攻击旧戏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