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川陕苏区历史研究的现状及建议.doc

发布:2015-09-05约5.0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川陕苏区历史研究的现状及建议 川陕苏区历史研究的现状及建议 (以巴中市为例)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就肯定:“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对这块中心位于巴中市的第二大根据地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了解研究的经过、现状,把握研究的重点、方法,十分必要。本文着重就研究的概况、研究中的问题作以探讨,希望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研究中去,推动研究的深入。   一、川陕苏区历史研究简要综述   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很少进行研究和宣传,几乎没有公开出版的专著和论文,仅有一些内部资料和回忆文章。“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更借口张国焘的错误,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成了禁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才逐渐活跃起来。   1979年5月,在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大学、四川省博物馆和陕西省社科学院等单位的倡议下,经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批准,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积极支持,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巴中县,成立了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研究会召开了四次学术讨论会,分别着重讨论了根据地的行政区划问题;根据地的党政建设和土地革命问题;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问题,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对根据地的影响问题,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统战工作问题等等。   同时,出版、发表了不少有关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的专著和文章,主要的书有:徐向前同志作序、关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回忆录《巴山烽火》,该书收录了傅钟、王维舟、许世友、程世才、魏传统等写的回忆录,是研究川陕根据地历史的宝贵资料。《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这部书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通史,对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卫生、群众组织等各方面,都有详细叙述,史料丰富翔实,论断比较准确。许世友同志写的《我在红军十年》,约有一半篇幅是回忆他在川陕根据地战斗的经历,反映了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的情况。《川陕革命根据地英烈传》,收入了曾中生、旷继勋、王维舟、郑义斋、张琴秋、王树声等人的传记,记述了他们革命战斗的一生,也丰富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的内容。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的文章,首推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写的《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该文回顾了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根据地的全过程,讲清了重大战役的作战意图和战斗情况,揭露、批评了张国焘的一些错误。还有不少有成果的研究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这里不再列举。   川陕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80年和1981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组织会员搜集整理出版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下册,共四十多万字,收录了中共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组织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川陕根据地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但不足之处是没有编入党中央给川陕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有关文电和函件等重要资料。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组编辑出版的《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二辑),收入了有关当年川军围攻川陕根据地的回忆材料,对研究川陕根据地历史也很有参考价值。此外,原属根据地的各县,还整理编印了各县苏维埃时期的史料,这也是研究川陕根据地史的重要资料。   80年代后期,由于机构改革,党史征集工作委员会使命结束,收集、研究高潮过去。进入2000年以后,各地又开始根据各自需要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二、川陕苏区历史研究的现状   目前,对川陕苏区历史的研究现状是:中心落后于边缘,研究落后实践;基础研究少,多为对过去资料的转抄,对过去观点的承袭。   (一)巴中市是当年川陕苏区的中心,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现在对苏区的研究中心落后了。相邻的达州市以市委党史办组织、以四川文理学院为研究中心,专门设置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所”,并作为社科联的研究项目,向省争取项目和资金;汉中市也在大力研究,并以研究成果为基础,已经成功于红色旅游的实践,并筹资2000多万元,在南郑县建立了一个“川陕苏区历史陈列馆”;广元的“红军渡”等众多的红军革命遗址的建设等,说明中心的巴中不论是从研究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已经落后。   (二)研究历史,服务现实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巴中是革命时期的先进,也是建设时期的落后,穷则思变,市委提出的“构建大交通、培育大产业、争取大政策、促进大和谐”思路中的“争取大政策”,按我的理解,得出这个结论就是因为巴中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可以此向上级争取,不是老区你又凭什么享受“大政策”。我们穷,但有个历史的宝贝可以利用,这个宝贝就是“川陕苏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