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诗歌鉴赏复习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对比、比兴等。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可使事物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较为普遍。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遭受苦难的遗民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都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4.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5.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6.比兴:从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兴能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现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直白,使之委婉含蓄。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三、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前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晁衡高洁的品德;后句寄兴深微,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之情。 (201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 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联系前后联,把握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的内容及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作者在定林寺游玩休憩高兴之际,吟出“只想留下白云对宿,又逢明月来寻”。其中的拟人修辞,使作者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不言而喻。 【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贴近诗句分析修辞格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三个例题都涉及这一点。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形成——说明效果。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鉴赏形象] 1.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 ①沈郎:沈约,南朝名相、诗人,多病。这里是词人自比。 阅读全词,简要赏析“沈郎”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沈郎”形象是词人自我形象,苏轼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约自比,含有深意;面对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词人叹己“多病”甚至弱不胜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借鸿雁、鹧鸪的意象,在忧伤中表达了对故旧亲友的挂念;将落花比知己,暗示命运的沉沦,表达情怀的寂寞。 2.(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莲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