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各地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二) 周荣清.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年全国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二,以人教版为序)
罗定中学城东学校 周荣清 整编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7全国卷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中国古代的商业、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解析】题干信息中不能得出南茶从唐中期才开始北运,唐中期以前已经出现南茶北运完全有可能,故A不正确。由南北皆有喝茶习俗这一事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的大结论,故B不正确。茶叶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古代北方的饮茶习俗也是自南方传入的,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故C项正确。南茶北运、北方“贵茶”皆不足以得出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的结论,主流观点认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不正确。
(2017全国卷Ⅲ)26. 表1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度
【解析】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题干材料中,100%民户拥有土地,130亩以下占到总民户的91.4%,据此推测,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正确。B项的分析:占有131~300亩的,为7.2%;占有300亩以上的,为1.4%,说明土地集中现象不很突出,故B不正确。敦煌地处唐朝边陲,一般授田的标准额为:丁男、中男20亩,当户主的小男及老男、寡妇等非丁男口10亩,一家有几个男丁就超过了20亩,所以,82.7%民户占有20亩以上土地,完全可能是当地均田制真实的实行情况,不能绝对说明均田制在当地破坏严重,均田制在唐代后期是遭到了破坏,但题干材料不足以证明这一点,C错误。题干材料只有土地占有信息,没有产量、成本、收入、利润等信息,“农业生产效率”无从计算和推断,D不正确。
(2017浙江选考)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石斧和骨镰,耧车在西汉时才开始出现,曲柄锄属于铁制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没有使用铁器,所以①③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A。??
(2017上海等级)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 ?C.实物资料 ? ?D.文字实录?
【答案】 A
【考点】史料的分类
【解析】这是一道基础能力题,解题重点是“先民的集体记忆”,并没有说明把其写成文字资料,早期先民也没有成熟的文字,排除D;“记忆”不是考古遗存或实物,排除B、C;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通过口头代代相传,成为传说,故A正确。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2017全国卷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商业的进步·汉初经济发展
【解析】A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汉代是重农抑商比较严重的朝代,所以B项错误。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该内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到政治权利问题。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