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27讲 水土流失.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归纳总结 考点1.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2)人为因素: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危害;练习-----(2015·上海地理)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解析 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千米或几十千米。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
答案 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3.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1)综合治理的意义
①便于对小流域内的 进行合理安排和加强统一管理。
②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
(2)综合治理的原则:生物措施与_________紧密结合。;(2013·江苏地理)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能够进一步减缓水流速度,增强水土保持效果。
答案 C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解析 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甲区地形是坡上陡平相间,故其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应是隔坡梯田。
答案 A;(2015·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右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2~3题。;2.“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解析 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
答案 C ;3.“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 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植树造林;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
答案 D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