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土流失的治理.ppt

发布:2017-02-05约2.33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单元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黄土高原的地貌 * * 南阳市十中:尹新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理解黄土高原环境脆弱的主要表现,理解当地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2、要求学生分析过渡性的特殊区位使本区环境脆弱,学会分析尖锐的人地矛盾如何引起生态和经济的恶性循环,从中提高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并深刻认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加强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3、 能够从自然和人为方面分析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过渡性的特殊区位使本区自然灾害多而重,生态脆弱。 2、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破坏植被、轮荒耕作、开矿等人为原因。 水土流失是指在外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水土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水土流失的地区主要有哪些?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等耕垦历史悠久的地区和丘陵地带,以黄土高原最严重。 第一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背景和原因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长城 秦岭 太行山 乌鞘岭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背景 读图3-1 P26 (1)范围: 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 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包括省份: 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七个省区 (3)面积: 总面积60多万KM2,水土流失面积45万KM2 ,占83%。 1、基本概况 黄土塬:相对平坦开阔的黄土台地。 黄土梁:条状延伸的黄土地貌类型。 黄土峁:呈穹状或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图片点击可放大)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 沟谷 黄土高原的植被 (4)地势地形: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 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5)土壤植被: 除石质山外,大部分是厚层黄土;植被主要是次生灌木、矮林,覆盖率低,大部分地表裸露。 (6)地貌组成: 塬 梁 峁 沟谷 根据黄土高原两侧不同的地形、干湿、降水等能够看出处于那些过度地带? 根据以上自然要素可以判断黄土高原两侧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根据黄土高原两侧不同的地形、干湿、降水等能够看出处于那些过度地带? 根据以上自然要素可以判断黄土高原两侧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2、黄土高原脆弱的环境 (1)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平原——山地高原 沿海——内陆 湿润—干旱 森林—草原 农业—牧业 地理位置特殊,处于过度地带 各要素相互交错,环境条件不稳定 地质灾害 水旱灾害 等自然灾害 频繁 水土流失 等生态问题 突出 人类不合理开发 滥垦 滥牧 过樵 过牧 2、黄土高原脆弱的环境 (2)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塬面广阔 沟壑稀少 植被丰茂 历史记载 环境逐渐恶化 人类活动加剧人口增加 植被减少 气候变干 土壤被侵蚀 恢复困难 人口快速增长 人地矛盾尖锐 放羊娃的故事 记者“你为什么放羊?” 答“赚钱。” “赚钱干什么?” “娶老婆。” “娶老婆干什么?” “生娃。” “生娃干什么?” “放羊。” 3、尖锐的人地矛盾 农业垦殖历史悠久,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 农业垦殖早,易农地区早已开垦 人口增长,土地资源压力大 传统的耕作技术、方式不能增产增收 恶性循环 生态经济 垦劈自然条件差、生态系统脆弱的边际土地 开辟陡坡 毁林毁草 人口增长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 破坏植被 土地退化 灾害频繁 农作物产量下降 扩大开荒面积,要更多劳力 人口增长和开荒恶性循环示意图 活动:有人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有赖于植被,而植被恢复的必要条件则是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的协调。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举一两个实例说明你的理由。 同意这种观点。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因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承载力低,但现在实际人口已严重超过联合国计算的本区人口承载力。过多的人口,使得人们被迫开垦种植坡度在30°以上的陡坡地,开垦指数达到了极限,用于水土保持的土地根本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植被恢复必须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相协调,否则即使人工栽树种草,也会徒劳无功,沦为恶性循环的境地。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