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详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1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 以黄土高原为例
[导入]
同学们先看一段新闻视频。(中国水土流失现状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带来的巨大危害。正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而黄土高原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本节课我们就以黄土高原为例一起探究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板书]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学会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
2.通过探究实验感悟植被、降水强度及土壤疏密程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提高动手及观察能力。
3.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承转]早在初中同学们就已经学习过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本节我们再结合高中知识温故而知新。
[温故知新]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位置有何特殊性?
2、黄土高原的成因,土质有何特征?
3、黄土高原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降水有何特点?
4、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植被覆盖率如何?
[承转]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千百年来,水土不断地流失到底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板书]
危害
水土流失
[生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在每年要流失表土层1厘米以上,在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吨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吨。
材料二 据统计山西省在1464年~1949年的486年中,共发生旱灾284次,平均不到2年一次。陕西省北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灾害平均约2.5年一次。此外水土从坡面流失后,洪水泥沙即进入河流干、支流,可引发洪涝灾害。
材料三 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吨,其中约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道年均抬高约10厘米,久之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生思考回答]
根据材料一得知(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根据材料二得知(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根据材料三得知(3)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 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承转]“地上悬河”到底有多悬呢?
展示图片:“地上河”示意图和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
[承转]水土流失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危害,要想减轻危害,就要先探究它的成因。
[板书] 对当地
危害 对下游
水土流失
成因
[承转]南宋诗人陆游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面我们就一起做实验探究它的成因。
[温馨提示]
1.实验分工:第1大组—实验探究一
第2大组—实验探究二
第3大组—实验探究三
2.实验步骤:
先明确实验过程,然后按要求操作,操作时注意观察比较,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单。
[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一: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过程:
准备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土堆,一个有植被覆盖,一个没有植被。从相同的高度(距离土堆顶部约20cm)以相同的速度向下慢慢淋水至土堆。
实验观察:
1、比较两个土堆出水时间的快慢?
植被覆盖率与水土流失有何关联?
结论: 2、比较出水后,水体的清浊?
3、比较两个烧杯中泥沙沉积的多少?
4、比较两土堆表面的变化大小?
实验前 形状、大小等
相同的土堆 无植被
覆盖 有植被
覆盖 实
验
后 出水
时间 水体
清浊 烧杯中
泥沙沉积
情况 土堆表面
变化
实验探究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过程:
准备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堆,从相同的高度(距离土堆顶部约20cm)一个向下慢慢淋水至土堆,一个把水快速倾倒至土堆。
实验观察:
1、比较出水后,水体的清浊?
2、比较两个烧杯中泥沙沉积的多少?
3、比较两土堆表面的变化大小?
实验前 形状、大小等
相同的土堆 慢慢淋水 快速倾倒 实 验 后 水体
清浊 ? ? 烧杯中
泥沙沉积
情况 ? ? 土堆表面
变化 ? ? 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有何关联?
结论:
实验探究三:土壤疏密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过程:
准备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堆,一个土壤疏松,一个土壤紧实。从相同的高度(距离土堆顶部约20cm)以相同的速度向下慢慢淋水至土堆。
实验观察:
1、比较两个烧杯中泥沙沉积的多少?
2、比较两土堆表面的变化大小?
实验前 形状、大小等
相同的土堆 土壤紧实
土壤疏松 实 验 后 烧杯中
泥沙沉积
情况 ?
? ? 土堆表面
变化 ? ? 土壤疏密与水土流失有何关联?
结论: [生填写实验报告单后分小组展示]
[小结]
实验结论:植被覆盖率、降水强
显示全部